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养生月刊》 > 2005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1050279
养生汲古(1)
http://www.100md.com 2005年7月1日 《养生月刊》2005年第7期
     即以舌搅唇齿内外,漱炼津液(若有鼻涕,亦须漱炼,不可嫌其咸,漱炼良久,自然甘美,此即真气也),未得咽下,复前法闭息内观,纳心丹田,调息漱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满口,即低头咽下,以气送下丹田中。须用意猜猛,令津与气谷谷然有声,径入丹田中。又依前法为之,凡九闭息、三咽津而止。然后以左右手热摩两脚心(此涌泉穴,上彻顶门,气决之妙),及脐下腰脊间,皆令热彻(徐徐摩之,微汗出不妨,不可喘),次以两手摩熨眼面耳颈,皆令极热,仍按捏鼻梁左右五七次,梳头百馀梳,散发而卧,熟寝至明。右其法至简易,惟在长久不废,即有深功。且试行二十日,精神便自不同,觉脐下实热,腰脚轻快,面目有光。久之不已,去仙不远。但当存闭息,使渐能持久,以脉候之,五至为一息。某近来闭得渐久,每一闭一百二十至而开,盖已闭得二十馀息也。又不可强闭多时,使气错乱,或奔突而出,则反为害也。慎之慎之?鄞又须常节晚食,令腹中宽虚,气得回转。昼日无事,亦时时闭目内观,漱炼津液咽之,摩熨耳面以助真气。但清静专一,即易见功矣。

    道家胎息之法,以玄牝为鼻。鼻者,气之所由出入以为息也。佛藏中有《安盘守意经》,云其法始于调身简息。以谓凡出入鼻中而有声者,风也;虽无声而结滞不通者,喘也;虽无声亦不结滞,而犹粗悍不细者,气也。去是三者,乃谓之息。然后自鼻端至脐下,一二数之至于十,周而复始,则有所系而趋于定,则又数,以心随息,听其出入。如是反复调和,一定而不乱,则生灭道断,一切三昧,无不见前。

    道士陈彦真,常教人令常寄其心纳之脐中,想心火烈烈然下注丹田。如是坐卧起居不废,行之既久,觉脐腹间如火,则旧疾尽去矣。

    施仲山云:士大夫至晚年,多事偏僻之术,非惟致疾,亦不能有子。盖交感之道,必精与气接,然后可以生育,而偏僻之术,气不能过,是以不能有子也。爱身者,当慎之(宋·周密撰)

    席上腐谈

    《素问》云:升降出入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95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