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话蝉
蝉,古称蜩、蚱蝉等,俗名“知了”、爬树猴。蝉遍布全世界,已知品种有3000余种之多。蝉的一生有四个阶段,即卵、幼虫、拟蛹和成虫。雌蝉通常于7~8月份产卵于孔,幼虫孵化后会随树枝或自造细丝落到地面而入土中。幼虫在地下生活的时间很长,最短也要2年左右,一般要过4~5年,长的要经过12~13年。古人按蝉的出现时间分为春蝉、夏蝉和寒蝉。春蝉出土最早,古书称为“咛母”。夏蝉中一种叫蟪蛄的,寿命不过数天到数周,所以,古人曾说“蟪蛄不知春秋”。最迟出现的是寒蝉,要过寒露才“鸣”,因声音哀婉凄惨,不如夏蝉嘹亮,甚至使人误以为它是哑蝉、雌蝉,成语“噤若寒蝉”就是指它。以现代人的观点,蝉只是自然界很不起眼的且有害树木的小昆虫,而夏日的蝉声噪起,扰人午眠,着实有些令人厌烦。然而,古人因不知道蝉是吸食树汁的害虫,反而认为它只是靠“含气饮露”为生。所以,蝉竟受到历代不少文人墨客的青睐和赞美。
早在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留下了蝉的芳名。晋·郭璞有《蝉赞》云:“虫之清洁,可贵惟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是说蝉有出污秽而不染,吸晨露而洁净的天性。蝉高标独处,鸣声悠远,宿不居巢,惟露是餐,又显示了它“清高”、“廉洁”的特性。古人常将它喻作高尚人格的化身。曹植说蝉“实淡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内含和而弗食兮,与众物而无求。栖乔枝而仰首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5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