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养生月刊》 > 2008年第12期
编号:11718832
古今百岁寿星的养生异同探秘(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2月1日 《养生月刊》 2008年第12期
     养生之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尤其是百岁寿星的养生经,更是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今天,随着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小康社会的到来,人们追求生活质量,重视养生之道,更是成为时尚之风。然而,古今百岁寿星养生之道的源流如何?其长寿奥秘究竟有何联系和异同?其中大有文章。笔者因工作关系,有幸接触大量古今中外百岁寿星的有关资料,深感探究百岁寿星的养生之道,正确认识古今百岁寿星养生经的联系和发展,分清两者的异同,对于我们吸取百岁寿星的养生精华,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健康老龄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今养生各有千秋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几百年。”讲的是人才,其实养生之道也是如此。养生之道作为一种文化观念,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由于经济状态的不同。自然环境的差异,科学技术的高低,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不同时代的养生文化也有其不同的时代特征。因此,古今养生之道,表现出时代的差异性,也就毫不足怪了。
, 百拇医药
    饮食观念差异 中国古代养生历来有“食素长寿”的说法,认为“肥肉厚酒”是“烂肠之食”(吕不韦《吕氏春秋》),只有“淡薄是谙”才能“动作不衰”(朱震亨《格致余论·饮食箴》)。隋唐时代的名医、103岁的甄权就是一个以食素为主要养生手法的代表人物。甄权平时生活俭朴,“食不必甘美,有素食菜根者,即可增精液而少秽浊,则胃病不生。问之其术,术尽在斯。”可见甄权的长寿与其长期食素有关。而现代养生学则认为:营养平衡是新陈代谢的基础,膳食中既要有充足的蛋白又要保证必要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著名生物学家、104岁的寿星陈纳逊教授在其“养生经”中,就有“调节饮食,平衡营养”这一条。陈老在进入老年后,注重少食多餐,食谱为:早餐一杯牛奶、一片面包、一个鸡蛋、一只香蕉;午餐一小碗米饭,荤素搭配,豆制品必备,包括一道置放了红枣、枸杞子之类滋补品的汤;晚餐面食加稀饭,下午和睡前各有一份点心:牛奶、咖啡、蛋糕、芝麻糊轮着吃,可见陈教授的长寿与其“营养平衡”有着直接的关联。

    运动观念差异古人强调以气养生。《内经》云“百病生于气也”。只有心如止水,才能静心养神,情绪稳定。先秦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老子就主张“至虚极,守静笃”。他说:“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元以养神气,神行则气行,神往则气往,若欲长生,神气相注。”而现代养生家则认为:生命在于平衡,养生也在于平衡。这种平衡不仅包括营养,而且也包括运动、休息、环境等方面。若生理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国国民党元老、百岁寿星陈立夫认为:养生在动,养心在静。他说:“举手投足,适度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所谓生命在于运动是也。”但他同时又认为:“心意需静,勿贪得,勿虞失,恬静寡欲,心平可致气和,心旷使尔神怡,自必延年益寿焉。”其动静结合之举,尽在于斯。
, 百拇医药
    性事观念差异“少思寡欲”是古人养生的基本内容之一。《红炉点雪》云:“若能清心寡欲,久久行之,百病不生。”因此,“平和无欲”成了古代养生家公认的一个“养生秘诀”。南北朝时,北魏120岁的大将罗结虽然年过期颐,但依然身强力壮,耳聪目明。罗结的养生秘诀之一就是不贪恋女色。罗结伉俪举案齐眉,如胶似漆,却从不放纵房事,朋友为他介绍的美女小妾,被他一一回绝。他认为:不耗精,不散气,是得以长寿的养生秘诀之一。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医学又证明:性的适当宣泄,可以调节体内各种生理机能,使情绪轻松愉悦。文坛耆宿、百岁寿星章克标的一生中,曾取过三个妻子。在他百岁时,还取了个比他小43岁的北方大姐作为新夫人,为了让新夫人和他一起好好生活,他还幽默地为夫人起了个“灵清”的名字,其意是希望新夫人在今后的生活岁月里,要头脑清爽,事事“拎清”,夫唱妇随。日子就更有滋味了。

    传统养生一脉相承

    养生之道,作为一种文化理念,一种长寿理论,总有其基本框架。同时,养生理论作为客观规律的反映,也有着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因此,我们细细分析研究中华养生之道,可以发现:既存在着古今差异的一面,也存在着古今一致、大同小异的一面,这显然是因为同源于中华文化之脉,有其相同基因的缘故。
, 百拇医药
    道德观念共识古人强调:一个人在养生的同时,也要注意养德,即所谓“大德必得其寿”。孙思邈曾云:“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三国时期的民间医生、百岁寿星董奉虽身居山林却不与世隔绝,他一生助人为乐,乐施好舍,给人治病从来不取分文,只令病家栽杏树为酬。天长日久,病家所栽杏树多达十万株,每到收获季节,所收甜杏如山,董奉以杏子赠与乡人换取谷物,所得粮食全部用来救济贫困人家。由此可见:董奉高尚的医德和功德,也正是他得以长寿的基础。现代医学亦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分泌出一些有益的激素,如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这些激素可以把血液的流量及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抗病能力。福建省漳浦县佛教协会慈善会会长、112岁的长寿老人蔡松苍一生与人为善。1977年,他捐资2500元作为基金,创立了漳浦佛教协会慈善会,以后,连续6年坚持春季植树,先后出资2000多元,请人购买树苗5万余株,又连续3年资助深土镇敬老院等等。他说:“钱财是身外之物,我没什么用,送给需要的人,我心中踏实。”

    食忌观念共识在历代的养生学理论中,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饮食清淡对人体的长寿有着密切的关系。提出“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清淡,淡则物之真性真味俱得。”(清《老老恒言》)元代106岁的养生家贾铭在他所著的《饮食须知》中也提出:食物宜清淡,忌多食盐。年长之人更不可忽视。现代营养学也认为:多食盐会加重肾脏负担,导致高血压、肾脏病或心血管病等,故以清淡为宜。新疆维吾尔族137岁的吐地沙拉依一生饮食以清淡为常,三餐以玉米面条和玉米面馕(一种形同大饼的食物)为主,辅以少数细粮(小麦),平时喜喝凉水或在水中调放茴香作饮料。百岁以后,他依然面色红润,情绪饱满,毫无老态龙钟之感。

    学习观念共识学习在古人看来,是一种高雅的养生之举,它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净化人的心灵。张英《聪训斋语》云:“读书可以增长道心,为颐养第一事也。”可见古人对学习和养生之间的关系早有见地。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养生学家、“药王”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就是他在100岁时写成的。为了写这部书,他不辞劳苦,常常步行外出收集民间药方,并亲自试验、证实后才收入书中。这种体力与脑力的活动,都构成了他增强体质,延缓大脑衰老和健康长寿的因由。现代养生学也认为:人的脑细胞,越用越发达,越用越灵活。越用越健壮,因此有益于健康长寿。学习是一种涉及全身的活动,特别是视觉、听觉和其他感觉,能提高“自我价值”,推迟心理的衰老,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著名儿科专家、百岁寿星苏祖斐在百岁以后,仍以清晰的思路和流畅的语言来撰写《100岁写的回忆录》。, 百拇医药(亚 明)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