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科学的保健观
在运动与保健方面,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与深入,有些传统观念习惯,需要不断更新、改变。不生病不等于健康
在传统观念中,许多人认为不生病就是健康。现代科学认为,健康的新标准,除身体健康外,还包括心理健康与社会交往方面的健康。
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人逢喜事精神爽”,当人们处于心情舒畅时,精神特别振作,身体有力,工作效率高;若心情郁闷,便会出现记忆力衰退、性格变异等现象。现代医学证明,许多躯体疾病,诸如高血压、偏头痛、溃疡病、癌症等,常与心理因素有关。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这样一个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锻炼并非愈多愈好
“生命在于运动”,这是至理名言。但有些人片面地理解它,把它强调到绝对的地步,认为运动锻炼愈多愈好。但是,从锻炼身体的意义上看,要达到使身体每个部分都能获得最大氧气量的状态,要经过20~40分钟的室内运动就可以了,而这种状态的出现,每星期有3~4次足够,除此外的更多运动,非但不会有什么好效果,有时还会带来不良影响。过度的锻炼会使肌肉与韧带拉伤,带来肌腱炎、疲劳性骨折及其他一些疾病,一些医学家、保健学家与体育学家认为:“运动绝对不是非要累得不得了,即使是比较轻的运动锻炼,如用比平常快四分之一的速度走20分钟,就能使心血管达到锻炼水平。”过分剧烈的运动,即使对于年轻人也有致伤的危险,因为剧烈的运动往往易破坏人体内外运动的平衡,加速体内某些器官的严重“磨损”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调,导致生命进程缩短,从而早衰或早逝。至于运动员的运动,那是逐步加大并养成习惯了的。
深呼吸不利健康
传统观念认为深呼吸有利于健康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32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