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太极拳如何练出感觉来
太极拳要练出效应,须关注感觉的训练。
先根据体悟谈训练感觉的标准。如果习拳者在训练中有下列诸种表现,则是感觉的训练已有根基。
一是手心有热、胀、麻感,起先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后来逐步明显起来。二是丹田有内外旋、上下翻之感。多数拳家提出太极运行以丹田为核心,以腰脊为主宰,这是正确的。实训中,每一动作——尽管是微动,都应有丹田旋转的训练,继而有所感知。古人称“腹有良谋”,“满腹经纶”不是没有根据,现代医学已证明腹部对中枢神经的延伸作用,并称腹部为第二大脑,因此,练丹田感觉实质上练了中枢神经,练了大脑,练了聪慧。三是动作运行有在水中、稀泥中之感。就手臂而言,手常伸展如铁板,手指并扰如铁锤。手如铁锤时,臂如木柄;手似乎脱腕时,臂如灌铅;手推手拉手转手动又似在水中运作。以脚而言,前进、后退、撤步、并步、插步都似乎在稀泥中移动,要有一定阻力感。一脚轻虚,另一脚必沉实,形成猫步。四是整个身子有轻灵与舒适之感,一套拳打下来,不应感到疲惫、劳顿、烦躁、憋闷等,而是感到愉悦、轻松、灵便、宁静、平和、舒适、惬意。似乎意犹未尽,越打越精神。五是内听与返观之感觉,习拳者在画弧走圈中,对外物外声浑然不觉,耳听呼吸之声,听自身血流奔流如虫鸣之节律,如钟鼓之余音,双目似乎返观体内四肢百骸,很静很净中又似乎连小草拔节、蚂蚁爬行的声音也能听到,对身后有什么来临也似乎看得见。
, http://www.100md.com
如果习拳者有上述五种感觉,则可证明太极拳也到了一定境界,只要继续沿着拳道正理修习久练,祛病延年、增智开慧则指日可待。
太极训练感觉与一般感觉有共同点。一般感觉依赖人体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必须具有一定的感受性,还依赖外部的刺激。但太极感觉与一般感觉也存在差异,其表现主要有两点:
1、心意主导性。意向性在太极感觉中起主导性作用。当客观并没有刺激物刺激时,依靠心意导向,仍然可以引起感觉,比如。练拳中练掤式如风行于水,练按式如揭箱盖活叶,然后如按玻璃屏风,练挤式如钱投鼓,练捋式如箭穿莲,练白鹤亮翅,练风摆荷叶,练倒撵猴等尽管没有白鹤、荷叶、猴子出现,但都有相应的感觉。
2、虚幻性。这是太极感觉的重要特征,既真实又虚幻,若有若无,真中有假,假中含真。在太极训练拳境中,要做到老子所描述的恍兮惚兮,有象有物有精有真。但真中含虚妄、幻影。这是依靠心意达到这一境界的,如果全真必执著,而正是这种虚幻,才使太极感觉比真还要真。
, 百拇医药
明确了太极感觉的特点,下面谈感觉的方法。
一般言,方法至关重要。没有一定的方法,再理想的感觉效应也没法达到。这里谈几种主要方法。
1、意引气行法。用意的前提是意境。即用意之境。有些习拳者不太注意意境,以为打拳则拳境自来,这是错误的。有的打好多年还不能入境,很是遗憾。注意境界的感觉训练对于初习者及成熟的习拳者都是最重要的。老子日:清静为天下正。故意境主要入清静拳境。至于清静境有什么特点,如何才能进入与维持清静是任何习拳者始终须关注的对象。
2、虚实互导法。此法在感觉训练中占重要地位。虚实有十余种演化形式,含前后左右、上下内外、中旁方圆等,根据动作招式又有复杂的表现,无非是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虚实互含互导互转互化。既有动作本身的虚实,又有身形的虚实,还有比拟物的虚实,这几种虚实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构成运拳者的感觉训练。比如,我们常讲脚下训练沉劲,手上训练拥劲,沉劲向下,棚劲向上向前,当两种内劲结合训练时,必定有运拳如在水中的感觉,这种感觉稍为鲜明一些,上虚下实、左虚右实、外虚内实、内实外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都会得以合化而练,拳味自显。
, http://www.100md.com
3、阴阳主辅法。虚实已涉及阴阳,这里进一步谈阴阳主辅。总体言,太极拳以阴为主,以阳为辅,但阴阳又是调和的,不应有一亢一衰。这个关系要处理好,是太极感觉训练中的难点,以笔者体悟言,抽象孤立地看阴阳之理就会觉得玄乎,但落实于动作中又很实在,很真切。我的办法是在十组矛盾中落实“避阳走阴,以阴带阳”,注意运用阴中阴。这十组矛盾是:刚柔、动静、开合、快慢、上下、方圆、内外、左右、大小、曲直。
对于十组矛盾,我们可以概述其关系:就刚柔言,是“刚中寓柔柔蕴刚,刚柔一体柔即刚”;就动静言,是“动中求静静中动,动静相依互为根”;就开合言,是“开合无定开中合,合中有开开中合”;就快慢言,是“快中有慢慢中快,快慢相间内里求”;就上下言,是“三盘九节上下随,无上无下方是随”;就方圆言,是“出圆成方方化圆,化圆成方圆即方”;就内外言,是“大无外来小无内,一呼一吸通内外”;就左右言,是“欲左先右右先左,左右相应两不离”;就大小言,是“大中容小小寓大,大小同时变无穷”;就曲直言,“直中有曲曲中直,随曲就伸妙变化”。当然,还有一些矛盾,如出与入、呼与吸、吞与吐、高与低、紧与松、轻与重、偏与中、进与退、前与后、聚与散、打与化、收与放、蓄与发、沾与粘、掤与按、捋与挤、采与捌、肘与靠等等,但主要是上述十种。
, 百拇医药
下面以刚柔为例作些概要说明。首先须明确主辅,根据阴阳主辅关系,柔为主,刚为辅。“以柔胜刚”是太极拳的本质特性。刚柔又是互含互转的,刚柔同体,互和互济。笔者曾拜师杨氏太极第五代传人、旅美太极推手专家李品银先生,笔者让其用两指敲打臂部,举上举下很柔、很轻,似乎没用劲,而敲打在臂上如小铁锤,敲击后,却又是极舒适。可见其柔中有极坚刚。欲练刚柔须注意两点,一是练内气,将内气与天地浑元气结合,这当然须要正确的方法与下功夫,久行必养“我气浩然”,与天地共往来。二是动作中松柔练习,手、步、身、腰都要很柔很柔,步行如猫一样轻灵,手出如脱腕随机,身子如猴机灵,腰如转盘灵活,外观有气势,内里藏刚猛,柔往往看得见,刚却摸不着。运行拳架,如随风摆柳,又如风起浪涌,刚与柔俱在其中,极坚刚是靠什么得来的?是靠“至柔”获得的。这个柔与刚的主辅关系就是阴阳的主辅关系的具体化。通过刚柔便可了解其他九种矛盾的演化。
上述三种方法虽不能概全,但不能孤立训练,实训中往往相互渗透,圆融运作。习拳者可根据所提示方法,加强体悟与体解,久行应有效。, http://www.100md.com(翁心诚)
先根据体悟谈训练感觉的标准。如果习拳者在训练中有下列诸种表现,则是感觉的训练已有根基。
一是手心有热、胀、麻感,起先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后来逐步明显起来。二是丹田有内外旋、上下翻之感。多数拳家提出太极运行以丹田为核心,以腰脊为主宰,这是正确的。实训中,每一动作——尽管是微动,都应有丹田旋转的训练,继而有所感知。古人称“腹有良谋”,“满腹经纶”不是没有根据,现代医学已证明腹部对中枢神经的延伸作用,并称腹部为第二大脑,因此,练丹田感觉实质上练了中枢神经,练了大脑,练了聪慧。三是动作运行有在水中、稀泥中之感。就手臂而言,手常伸展如铁板,手指并扰如铁锤。手如铁锤时,臂如木柄;手似乎脱腕时,臂如灌铅;手推手拉手转手动又似在水中运作。以脚而言,前进、后退、撤步、并步、插步都似乎在稀泥中移动,要有一定阻力感。一脚轻虚,另一脚必沉实,形成猫步。四是整个身子有轻灵与舒适之感,一套拳打下来,不应感到疲惫、劳顿、烦躁、憋闷等,而是感到愉悦、轻松、灵便、宁静、平和、舒适、惬意。似乎意犹未尽,越打越精神。五是内听与返观之感觉,习拳者在画弧走圈中,对外物外声浑然不觉,耳听呼吸之声,听自身血流奔流如虫鸣之节律,如钟鼓之余音,双目似乎返观体内四肢百骸,很静很净中又似乎连小草拔节、蚂蚁爬行的声音也能听到,对身后有什么来临也似乎看得见。
, http://www.100md.com
如果习拳者有上述五种感觉,则可证明太极拳也到了一定境界,只要继续沿着拳道正理修习久练,祛病延年、增智开慧则指日可待。
太极训练感觉与一般感觉有共同点。一般感觉依赖人体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必须具有一定的感受性,还依赖外部的刺激。但太极感觉与一般感觉也存在差异,其表现主要有两点:
1、心意主导性。意向性在太极感觉中起主导性作用。当客观并没有刺激物刺激时,依靠心意导向,仍然可以引起感觉,比如。练拳中练掤式如风行于水,练按式如揭箱盖活叶,然后如按玻璃屏风,练挤式如钱投鼓,练捋式如箭穿莲,练白鹤亮翅,练风摆荷叶,练倒撵猴等尽管没有白鹤、荷叶、猴子出现,但都有相应的感觉。
2、虚幻性。这是太极感觉的重要特征,既真实又虚幻,若有若无,真中有假,假中含真。在太极训练拳境中,要做到老子所描述的恍兮惚兮,有象有物有精有真。但真中含虚妄、幻影。这是依靠心意达到这一境界的,如果全真必执著,而正是这种虚幻,才使太极感觉比真还要真。
, 百拇医药
明确了太极感觉的特点,下面谈感觉的方法。
一般言,方法至关重要。没有一定的方法,再理想的感觉效应也没法达到。这里谈几种主要方法。
1、意引气行法。用意的前提是意境。即用意之境。有些习拳者不太注意意境,以为打拳则拳境自来,这是错误的。有的打好多年还不能入境,很是遗憾。注意境界的感觉训练对于初习者及成熟的习拳者都是最重要的。老子日:清静为天下正。故意境主要入清静拳境。至于清静境有什么特点,如何才能进入与维持清静是任何习拳者始终须关注的对象。
2、虚实互导法。此法在感觉训练中占重要地位。虚实有十余种演化形式,含前后左右、上下内外、中旁方圆等,根据动作招式又有复杂的表现,无非是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虚实互含互导互转互化。既有动作本身的虚实,又有身形的虚实,还有比拟物的虚实,这几种虚实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构成运拳者的感觉训练。比如,我们常讲脚下训练沉劲,手上训练拥劲,沉劲向下,棚劲向上向前,当两种内劲结合训练时,必定有运拳如在水中的感觉,这种感觉稍为鲜明一些,上虚下实、左虚右实、外虚内实、内实外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都会得以合化而练,拳味自显。
, http://www.100md.com
3、阴阳主辅法。虚实已涉及阴阳,这里进一步谈阴阳主辅。总体言,太极拳以阴为主,以阳为辅,但阴阳又是调和的,不应有一亢一衰。这个关系要处理好,是太极感觉训练中的难点,以笔者体悟言,抽象孤立地看阴阳之理就会觉得玄乎,但落实于动作中又很实在,很真切。我的办法是在十组矛盾中落实“避阳走阴,以阴带阳”,注意运用阴中阴。这十组矛盾是:刚柔、动静、开合、快慢、上下、方圆、内外、左右、大小、曲直。
对于十组矛盾,我们可以概述其关系:就刚柔言,是“刚中寓柔柔蕴刚,刚柔一体柔即刚”;就动静言,是“动中求静静中动,动静相依互为根”;就开合言,是“开合无定开中合,合中有开开中合”;就快慢言,是“快中有慢慢中快,快慢相间内里求”;就上下言,是“三盘九节上下随,无上无下方是随”;就方圆言,是“出圆成方方化圆,化圆成方圆即方”;就内外言,是“大无外来小无内,一呼一吸通内外”;就左右言,是“欲左先右右先左,左右相应两不离”;就大小言,是“大中容小小寓大,大小同时变无穷”;就曲直言,“直中有曲曲中直,随曲就伸妙变化”。当然,还有一些矛盾,如出与入、呼与吸、吞与吐、高与低、紧与松、轻与重、偏与中、进与退、前与后、聚与散、打与化、收与放、蓄与发、沾与粘、掤与按、捋与挤、采与捌、肘与靠等等,但主要是上述十种。
, 百拇医药
下面以刚柔为例作些概要说明。首先须明确主辅,根据阴阳主辅关系,柔为主,刚为辅。“以柔胜刚”是太极拳的本质特性。刚柔又是互含互转的,刚柔同体,互和互济。笔者曾拜师杨氏太极第五代传人、旅美太极推手专家李品银先生,笔者让其用两指敲打臂部,举上举下很柔、很轻,似乎没用劲,而敲打在臂上如小铁锤,敲击后,却又是极舒适。可见其柔中有极坚刚。欲练刚柔须注意两点,一是练内气,将内气与天地浑元气结合,这当然须要正确的方法与下功夫,久行必养“我气浩然”,与天地共往来。二是动作中松柔练习,手、步、身、腰都要很柔很柔,步行如猫一样轻灵,手出如脱腕随机,身子如猴机灵,腰如转盘灵活,外观有气势,内里藏刚猛,柔往往看得见,刚却摸不着。运行拳架,如随风摆柳,又如风起浪涌,刚与柔俱在其中,极坚刚是靠什么得来的?是靠“至柔”获得的。这个柔与刚的主辅关系就是阴阳的主辅关系的具体化。通过刚柔便可了解其他九种矛盾的演化。
上述三种方法虽不能概全,但不能孤立训练,实训中往往相互渗透,圆融运作。习拳者可根据所提示方法,加强体悟与体解,久行应有效。, http://www.100md.com(翁心诚)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康复中心 > 运动保健 > 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