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养生大世界B刊》 > 2007年第11期
编号:11513991
“忘”而得道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1月1日 《养生大世界》 2007年第11期
     关于《道德经》的注疏,历代不绝。白玉蟾对《道德经》的注释颇具特色。他的注本叫《道德宝章》,被元代大书法家赵孟(兆/页)以楷体抄录,清时收入《四库全书》。《道德宝章>的突出特点是以心性学说解释老子之道,反映了儒道佛三教合流的思想倾向。

    心即性,性即神,神即道

    白玉蟾认为“心”、“道”是合一的,具有相同的意义,所谓“道即心,心即道。心无生死,道无往来。”“心”与“道”只是不同的说法,其实质内涵是一致的、合一的。不过,白玉蟾也借体用范畴来说明“心”与“道”的关系,他说:“道者心之体,心者道之用。”因此,不管“心”、“道”是完全合一的,还是存在体用关系,具有这种性质的“心”,显然不是生理意义上的人心(心脏),也不是心理意义上的思维意识,而是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心”。这种“心”被称作本心、真心、道心,故而与“道”合一。

    在阐明“即心即道,即道即心”的基础上,白玉蟾又提出了“心即性,性即神,神即道”,以及“即心是道,神亦道,性亦道”的命题。这都说明“心、性、神、道”在世界的本原、本体的意义上是同一的。

    既然“心”、“道”合一,所以凡 “道”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亦为“心”所具有。首先,从本原意义上说,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世界万物都由“道”所产生。在《道德宝章》中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5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