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号工程”首席顾问张光斗(1)
从黄河的龙羊峡、拉西瓦,到长江的葛洲坝、三峡,从雅砻江的二滩到红水河的龙滩,祖国大地从南到北各大水电站的坝址,几乎都留下了张光斗的足迹。年轮显示着树木的年龄,而张光斗的人生是以一座座水坝为年轮的。
“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何梁何利奖”、“水利功勋奖”、“哈兹(Haas)国际奖”、“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对荣誉,年逾90高龄的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张光斗看得很淡。他最关心的是还能为祖国做多少工作,“我感到很是惭愧,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感到受之于人民多,为人民工作得少。”不尽江河水,悠悠报国心
张光斗出生在江苏省常熟县鹿苑镇一个贫寒家庭,父亲在福山镇海关任职员,母亲操持家务,兄弟四个,全家靠父亲的微薄薪金维持温饱。他的童年时代,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时。“母亲治家非常节省,每日粗茶淡饭。我总是穿哥哥的旧衣,能吃到一个鸡蛋就是过节了。”张光斗说:“我的童年梦想,就是看到中国强大起来,不再受人欺负。选择水利专业,是认为它可以为民造福。”1934年秋,他考取了清华大学水利专业留美公费生,出国前,他到国内各水利机构和工地实习,看到各地洪涝灾害频繁,水利事业不兴,人民生活艰苦,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为民造福、奋发求学的决心。
, http://www.100md.com
在美获得两个硕士学位后,他又获得了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全额奖学金。这时,抗日战争爆发了,张光斗婉拒了导师的再三挽留,毅然回到了战乱中的祖国。“当时,您在美国的学习环境那么优越,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回了国?”张老爽朗一笑。然后,他似乎是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为什么要回国?因为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对张光斗来说,优厚的物质利益诱惑怎敌得过他对祖国江河的拳拳爱恋。从此以后,张老把自己的一生毫不保留地奉献给了国家,奉献给了人民,奉献给了水电。
提到周总理,张老翘起了大拇指,说:“伟大的人。”张光斗家里的墙上,周总理、三峡、丹江口、隔河岩、葛洲坝水利枢纽的照片挂成一排。照片上周总理睿智、深沉的目光望着远方,他的目光所及之处正是张光斗几十年来无比热爱的水利水电工程。而当我们请张老谈一谈对哪一项工程最满意时,他却说:“没有什么满意的,成功了,这一要归功于领导,没有好的政策修不起这么多的工程,二要归功于几十万肩扛手推的民工和解放军,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工程就无法建成。”直到现在,他还在为自己在工程设计中所考虑的不当之处感到内疚。
, http://www.100md.com
张光斗不仅重视设计,也非常关心施工实践。三峡工程开工时,他已是八十余岁的高龄。但他每年必来三峡工地,每至工地,必到施工现场。考虑到先生年事已高,大家总是力图劝阻他不要到一些高空和可能发生危险的地点。但是,这些劝阻总是无效的,有时甚至遭到责备。他的一句口头禅是:“工人能去,我为什么不能去?”1997年年底,三峡工程大江截流胜利完成后,三峡总公司曾邀请一批当年参加美国垦务局三峡工程设计的工程师重访三峡,这批年逾古稀的老工程师们面对浩大的工程建设现场,均感慨不已。美籍华人徐修惠先生深情回忆了当年的往事。他说,是张光斗先生以三峡工程鼓励他,他才选读水利工程专业,并参加了当年的合作设计。
1999年,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成立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张光斗任副组长,每年两次到工地检查工程质量,肩负着“世界一号工程”建设质量检查的神圣职责。这位面容慈祥的耄耋老者,常常头戴颇为醒目的乳白色塑料安全帽,身着似乎不合时尚的略微褪色的蓝色中山服,脚蹬膝盖高的黑色胶靴,迈着稳健的脚步,奔波在喧闹的施工现场,不时挥动那双戴着洁白手套的双手,与施工者进行坦率的交谈;在工地常常还爬脚手架、下基坑,仔细地检查着混凝土浇筑和金属结构的安装质量。2000年末,张光斗为考察导流底孔的表面平整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硬是从基坑顺脚手架爬到底孔位置,眼睛看不清,就用手去摸孔壁。他说:“我爬到56(米)高程,实在是爬不动了,要不然……”后来张老在质量检验总结会上极力坚持修补导流底孔,确保工程质量。三峡总公司总经理、原电力部副部长陆佑楣被张老的精神感动得当场掉了眼泪。
, http://www.100md.com
张光斗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就和密云水库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设计、施工,到运行、加固,40多年来,他始终关心、指导着水库工程的安全运转与效益发挥。到了耄耋之年,他关心密云水库情况的心态始终不变,而且是越来越强烈,经常关心密云水库的运行状况,他考虑事务的惟一准则是人民的利益。他每年几乎都要上密云水库去转转看看,即便有一次发生车祸,差一点翻车,他也从不改变。清华园里桃李芳。繁华时节道春秋
1949年10月,张光斗到清华大学任教,并从此留在清华大学工作。他的学生、清华大学水电系教授谷兆祺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上世纪50年代张光斗带着他们去官厅水库实习的情景:“当时官厅水库正在施工,由北京到官厅,每天只有一趟夜车,从清华园晚上上火车,于凌晨两三点到沙城土木车站,再搭汽车去工地。火车到土木小车站,站台上只有一间小房,泥地,几平方米,连一个小凳子、一块砖头都没有。半夜三更到了小站,也没法去找工地运输队,全队就在小车站上席地而坐,靠墙休息,夏天蚊叮虫咬,冬天屋外寒风刺骨。张先生当时近40岁,丝毫没有教授的架子,每次都精神抖擞地带领大家坐以待旦,前往工地。”
, 百拇医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张光斗就率先在我国开设了水工结构专业课,编写了国内第一本《水工结构》中文教材,建立了国内最早的水工结构实验室,培养了国内首批水工结构专业研究生。上世纪60年代,他花费大量精力,搜集国内外的资料,结合个人多年工程实践的经验,编写了一部《水工建筑物》专著;即将出版之时,“文革”开始了,几百万字的书稿在浩劫中散失。后经他数年的辛勤努力,每日伏案疾书数小时,手持放大镜重新著书立说。相继于1992、1994、1999年出版了《水工建筑物》上、下册和《专门水工建筑物》三部专著,以此作为他对祖国工科教育事业的再次奉献。
张老后来虽一直在清华大学任教,但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大河、建设工地,他涉足过无数的江河、闯过无数的险滩。为了查勘到第一手资料,他时常像壁虎一样匍匐爬行于悬崖峭壁,有时甚至如野人般露宿荒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没有哪一座重要的大坝遭遇重大技术难题时,没有得到过张老的指导;而直接聆听过张老指导、得以在工程建设中攻克难题的中国水利工程师,更是难以胜数,绝不仅限于张先生亲自培育的清华学子。念及张光斗对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卓越贡献,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称赞
共2页, http://www.100md.com(吴志菲)
“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何梁何利奖”、“水利功勋奖”、“哈兹(Haas)国际奖”、“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对荣誉,年逾90高龄的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张光斗看得很淡。他最关心的是还能为祖国做多少工作,“我感到很是惭愧,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感到受之于人民多,为人民工作得少。”不尽江河水,悠悠报国心
张光斗出生在江苏省常熟县鹿苑镇一个贫寒家庭,父亲在福山镇海关任职员,母亲操持家务,兄弟四个,全家靠父亲的微薄薪金维持温饱。他的童年时代,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时。“母亲治家非常节省,每日粗茶淡饭。我总是穿哥哥的旧衣,能吃到一个鸡蛋就是过节了。”张光斗说:“我的童年梦想,就是看到中国强大起来,不再受人欺负。选择水利专业,是认为它可以为民造福。”1934年秋,他考取了清华大学水利专业留美公费生,出国前,他到国内各水利机构和工地实习,看到各地洪涝灾害频繁,水利事业不兴,人民生活艰苦,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为民造福、奋发求学的决心。
, http://www.100md.com
在美获得两个硕士学位后,他又获得了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全额奖学金。这时,抗日战争爆发了,张光斗婉拒了导师的再三挽留,毅然回到了战乱中的祖国。“当时,您在美国的学习环境那么优越,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回了国?”张老爽朗一笑。然后,他似乎是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为什么要回国?因为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对张光斗来说,优厚的物质利益诱惑怎敌得过他对祖国江河的拳拳爱恋。从此以后,张老把自己的一生毫不保留地奉献给了国家,奉献给了人民,奉献给了水电。
提到周总理,张老翘起了大拇指,说:“伟大的人。”张光斗家里的墙上,周总理、三峡、丹江口、隔河岩、葛洲坝水利枢纽的照片挂成一排。照片上周总理睿智、深沉的目光望着远方,他的目光所及之处正是张光斗几十年来无比热爱的水利水电工程。而当我们请张老谈一谈对哪一项工程最满意时,他却说:“没有什么满意的,成功了,这一要归功于领导,没有好的政策修不起这么多的工程,二要归功于几十万肩扛手推的民工和解放军,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工程就无法建成。”直到现在,他还在为自己在工程设计中所考虑的不当之处感到内疚。
, http://www.100md.com
张光斗不仅重视设计,也非常关心施工实践。三峡工程开工时,他已是八十余岁的高龄。但他每年必来三峡工地,每至工地,必到施工现场。考虑到先生年事已高,大家总是力图劝阻他不要到一些高空和可能发生危险的地点。但是,这些劝阻总是无效的,有时甚至遭到责备。他的一句口头禅是:“工人能去,我为什么不能去?”1997年年底,三峡工程大江截流胜利完成后,三峡总公司曾邀请一批当年参加美国垦务局三峡工程设计的工程师重访三峡,这批年逾古稀的老工程师们面对浩大的工程建设现场,均感慨不已。美籍华人徐修惠先生深情回忆了当年的往事。他说,是张光斗先生以三峡工程鼓励他,他才选读水利工程专业,并参加了当年的合作设计。
1999年,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成立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张光斗任副组长,每年两次到工地检查工程质量,肩负着“世界一号工程”建设质量检查的神圣职责。这位面容慈祥的耄耋老者,常常头戴颇为醒目的乳白色塑料安全帽,身着似乎不合时尚的略微褪色的蓝色中山服,脚蹬膝盖高的黑色胶靴,迈着稳健的脚步,奔波在喧闹的施工现场,不时挥动那双戴着洁白手套的双手,与施工者进行坦率的交谈;在工地常常还爬脚手架、下基坑,仔细地检查着混凝土浇筑和金属结构的安装质量。2000年末,张光斗为考察导流底孔的表面平整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硬是从基坑顺脚手架爬到底孔位置,眼睛看不清,就用手去摸孔壁。他说:“我爬到56(米)高程,实在是爬不动了,要不然……”后来张老在质量检验总结会上极力坚持修补导流底孔,确保工程质量。三峡总公司总经理、原电力部副部长陆佑楣被张老的精神感动得当场掉了眼泪。
, http://www.100md.com
张光斗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就和密云水库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设计、施工,到运行、加固,40多年来,他始终关心、指导着水库工程的安全运转与效益发挥。到了耄耋之年,他关心密云水库情况的心态始终不变,而且是越来越强烈,经常关心密云水库的运行状况,他考虑事务的惟一准则是人民的利益。他每年几乎都要上密云水库去转转看看,即便有一次发生车祸,差一点翻车,他也从不改变。清华园里桃李芳。繁华时节道春秋
1949年10月,张光斗到清华大学任教,并从此留在清华大学工作。他的学生、清华大学水电系教授谷兆祺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上世纪50年代张光斗带着他们去官厅水库实习的情景:“当时官厅水库正在施工,由北京到官厅,每天只有一趟夜车,从清华园晚上上火车,于凌晨两三点到沙城土木车站,再搭汽车去工地。火车到土木小车站,站台上只有一间小房,泥地,几平方米,连一个小凳子、一块砖头都没有。半夜三更到了小站,也没法去找工地运输队,全队就在小车站上席地而坐,靠墙休息,夏天蚊叮虫咬,冬天屋外寒风刺骨。张先生当时近40岁,丝毫没有教授的架子,每次都精神抖擞地带领大家坐以待旦,前往工地。”
, 百拇医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张光斗就率先在我国开设了水工结构专业课,编写了国内第一本《水工结构》中文教材,建立了国内最早的水工结构实验室,培养了国内首批水工结构专业研究生。上世纪60年代,他花费大量精力,搜集国内外的资料,结合个人多年工程实践的经验,编写了一部《水工建筑物》专著;即将出版之时,“文革”开始了,几百万字的书稿在浩劫中散失。后经他数年的辛勤努力,每日伏案疾书数小时,手持放大镜重新著书立说。相继于1992、1994、1999年出版了《水工建筑物》上、下册和《专门水工建筑物》三部专著,以此作为他对祖国工科教育事业的再次奉献。
张老后来虽一直在清华大学任教,但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大河、建设工地,他涉足过无数的江河、闯过无数的险滩。为了查勘到第一手资料,他时常像壁虎一样匍匐爬行于悬崖峭壁,有时甚至如野人般露宿荒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没有哪一座重要的大坝遭遇重大技术难题时,没有得到过张老的指导;而直接聆听过张老指导、得以在工程建设中攻克难题的中国水利工程师,更是难以胜数,绝不仅限于张先生亲自培育的清华学子。念及张光斗对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卓越贡献,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称赞
共2页, http://www.100md.com(吴志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