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养生大世界B刊》 > 2014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667648
食物的旅行
http://www.100md.com 2014年3月1日 养生大世界2014年第3期
食物的旅行

     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都吃食物,但是你知道食物在我们体内是怎样消化和吸收的吗?下面我们就跟随食物来一次小小的“旅行”。

    第一站:口腔

    食物到达我们的口腔,牙齿就像切碎机一样,将食物磨碎。

    食物的消化系统“旅行”是从进入嘴即口腔开始,当食物进入口腔后,首先是口腔的咀嚼,牙齿的磨碎,舌的搅拌,混合着液体(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分泌的消化液)变成食团,将食团吞咽下去。

    第二站:咽喉

    通过咽喉的吞咽作用,将食物传输到下面的部位。

    咽是消化管上端扩大的部分,呈上宽下窄、前后略扁的漏斗形管道。它分为鼻咽、口咽及喉咽三部分,其中,口咽和喉咽两部分是消化管与呼吸道的共同通道。食团经过这个通道口后,进入了狭长通道即食道。

    第三站:食道

    食物在食道里不停地蠕动,就像毛毛虫爬一样。

    食道是一条连接口腔和胃的管道。食道不是直直地下到胃部的,它像迟到的学生一样,偷偷从侧门溜进去的。据传说食物在这个狭长的通道要过三关,有三个狭窄的地方(食管的三个生理狭窄:第一个狭窄位于食管的起始处;第二个狭窄位于左主支气管跨越食管前方处;第三个狭窄在通过膈有食管裂孔处),食物在拼命的挤过这三个狭窄的地方后,突然就进入一个大大的帐篷——胃。

    第四站:胃

    食物继续在蠕动,被磨得越来越碎。

    这个帐篷类似囊袋,食物滑下食道后就留在这个帐篷里。空的时候它像个撒了气的气球;装满时体积可增大1000-1500ml,斜过身体,上大下小,形状像个球形的“J”字。帐篷里还下着“酸雨”(即胃液),胃液是透明淡黄色的酸性液体,ph为0.9-1.5,其中有胃酸、胃蛋白酶、粘膜和内因子组成。但在帐篷的内层上,有一层起保护作用的粘液,它能使胃壁避免与胃酸和消化液接触受损。食物在就这个帐篷里被摇晃,混合均匀(胃的蠕动)。

    第五站:小肠

    食物在胃里搅拌后被挤压进入一条约20-25cm通道(即十二指肠),奇怪的是这里有个排水口(十二指肠乳头),里面流出泉水(胆汁及胰液),在这个管道里上下颠簸,混合着泉水,后进入长长的迷宫(包括空肠和回肠),迷宫的路面是岩石路(管壁有环形皱襞,黏膜有许多绒毛),岩石路还时不时的滴着雨滴。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部份,也是主要的吸收器官,小肠绒毛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小肠盘曲在腹腔内,全长5-6米,小肠粘膜形成许多环形皱褶和大量绒毛突入肠腔,每条绒毛的表面是一层柱状上皮细胞,柱状上皮细胞顶端的细胞膜又形成许多细小的突起,称微绒毛。小肠黏膜上的环形皱襞、小肠绒毛和每个小肠绒毛细胞游离面上的1000-3000根微绒毛,使肠粘膜的表面积增加600倍,达到200平方米左右。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朝向肠腔的一侧,估计一个成年人小肠的内表面积为200平方米。内表面积越大,吸收越多。另外,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结构特点使营养物质很容易被吸收而进入血液。小肠的巨大吸收面积有利于提高吸收效率。经历了3-8个小时,我们吃进去的食物经过各种变身,最终没能逃脱消化掉的命运,伙伴越来越少,越来越单一,营养组的伙伴都消失了。

    第六站:大肠

    经过上面的旅行,营养被吸收残渣留下来,刚刚走出迷宫发现了一个岔路口,一边是形如蚯蚓的死胡同,一边是宽敞的大路。食物的残渣选择了宽敞的大路(即大肠),这里的水分越来越少,气味越来越难闻,食物经历了一段奇怪的路途,食物的旅行终于结束了。

    最后一站:肛门

    对于未被吸收的残渣部分,消化道则通过大肠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

    经过了漫长的过程,食物的“旅行”终于结束了。如果这个过程过短,我们就会出现拉肚子,反之,就会便秘。现在你了解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了吗?

    链接

    消化系统的基本功能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结构简单、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就称为消化。这种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管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就是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均不能被机体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如糖类分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类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 (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