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期望健康寿命:“期望”和“现实”的差距有多大?
健康期望寿命是指人们能维持良好日常生活功能的年限,它是以丧失日常生活能力为终点。近日,北京市疾控中心首次对外发布“北京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结果显示,北京市户籍成人居民中,18岁组人群的健康期望寿命只有58.17岁,比北京市居民期望寿命短了二十多年,种种数据不甚乐观。
女性寿命长 健康更短暂
根据北京市疾控中心公布的测算结果显示,北京市18岁组女性平均期望寿命为66.50剩余年,高于同年龄组男性,但是健康期望寿命却低于同龄男性。这说明北京市成年女性在患病或非健康状态下生存的年数所占比例高于同年龄组男性,考虑可能原因是伤残对女性影响高于男性。因此,女性更应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
技术发展不是生命质量的护身符
医学技术可以延长生命时间,但不能保证生命质量。相对于期望寿命,健康期望寿命在关注生命数量的同时,更加关注生命的质量。以男性组的测算结果为例,18岁组男性期望寿命为62.22剩余年,健康期望寿命为43.40剩余年。即在62.22年的剩余生命里,这一人群有43.40年是完全健康的,在疾病或残疾状态下将度过约18.82年。多么惊人的数字!曾经有人以为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会随之大幅提高,其实不然,体育锻炼是健康的保护因素,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健康状况不良发生概率较低,能够延长健康期望寿命。要提升生命质量,就需要从自身做起,坚持体育锻炼,选择健康生活方式来预防慢性疾病的威胁。
慢性病成居民健康首要威胁
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常见慢性疾病是缩短健康期望寿命的主要因素,其中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与健康不良发生的概率有直接关系,其中恶性肿瘤对健康危害最大,关节炎次之,随后是慢性胃炎、脑血管疾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可能造成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易造成伤残,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且医疗费用极其昂贵。因此,重视慢性病的预防,不仅能减轻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还能延长健康期望寿命。
一级预防任重道远
生活方式的干预在慢性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意义重大。2013年11月12日,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联合美国国家心脏、肺和血液研究所(NHLBI)及其他专业社团,共同发布了《2013 ACC/AHA控制血液胆固醇降低成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风险指南》。指南指出:生活方式管理旨在“重新评估和更新健康生活方式的概念”,具体目标是预防高危患者的心血管疾病进展。虽然与心血管病及危险因素有关的生活方式有多种,但基于循证证据的考虑,只涉及两种主要生活方式,即膳食和体力活动。
饮食
一,膳食结构:摄入蔬菜、水果及粗粮,包含低脂肪奶制品、家禽、鱼、豆类、非热带植物油和坚果,限制甜食、含糖饮料及红肉的摄入。
二,高血压应降低钠盐摄入量,钠盐摄入量不超过2.4g/d(相当于食用盐约6g/d)。
体力活动
建议成人(包括血压、血脂异常者)积极进行有氧运动:每周3—4次,每次平均持续40分钟,选用中等剧烈强度的体力活动。
活得越久压力越大?
根据公布的数据显示,“健康”和“长寿”之间隔着近20年。这个结果不免引起了许多人的感慨。“忧虑派”表示一想到未来的压力,感觉越活得久就越压力山大;“乐天派”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着,多活一年是一年。不过,或许更健康的观点应该是面对“健康”和“长寿”之间长长的鸿沟,我们既不能自怨自艾,也不能盲目乐观,而是更加珍爱生命,关注健康,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更加精彩的人生。 (李建刚)
女性寿命长 健康更短暂
根据北京市疾控中心公布的测算结果显示,北京市18岁组女性平均期望寿命为66.50剩余年,高于同年龄组男性,但是健康期望寿命却低于同龄男性。这说明北京市成年女性在患病或非健康状态下生存的年数所占比例高于同年龄组男性,考虑可能原因是伤残对女性影响高于男性。因此,女性更应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
技术发展不是生命质量的护身符
医学技术可以延长生命时间,但不能保证生命质量。相对于期望寿命,健康期望寿命在关注生命数量的同时,更加关注生命的质量。以男性组的测算结果为例,18岁组男性期望寿命为62.22剩余年,健康期望寿命为43.40剩余年。即在62.22年的剩余生命里,这一人群有43.40年是完全健康的,在疾病或残疾状态下将度过约18.82年。多么惊人的数字!曾经有人以为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会随之大幅提高,其实不然,体育锻炼是健康的保护因素,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健康状况不良发生概率较低,能够延长健康期望寿命。要提升生命质量,就需要从自身做起,坚持体育锻炼,选择健康生活方式来预防慢性疾病的威胁。
慢性病成居民健康首要威胁
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常见慢性疾病是缩短健康期望寿命的主要因素,其中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与健康不良发生的概率有直接关系,其中恶性肿瘤对健康危害最大,关节炎次之,随后是慢性胃炎、脑血管疾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可能造成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易造成伤残,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且医疗费用极其昂贵。因此,重视慢性病的预防,不仅能减轻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还能延长健康期望寿命。
一级预防任重道远
生活方式的干预在慢性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意义重大。2013年11月12日,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联合美国国家心脏、肺和血液研究所(NHLBI)及其他专业社团,共同发布了《2013 ACC/AHA控制血液胆固醇降低成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风险指南》。指南指出:生活方式管理旨在“重新评估和更新健康生活方式的概念”,具体目标是预防高危患者的心血管疾病进展。虽然与心血管病及危险因素有关的生活方式有多种,但基于循证证据的考虑,只涉及两种主要生活方式,即膳食和体力活动。
饮食
一,膳食结构:摄入蔬菜、水果及粗粮,包含低脂肪奶制品、家禽、鱼、豆类、非热带植物油和坚果,限制甜食、含糖饮料及红肉的摄入。
二,高血压应降低钠盐摄入量,钠盐摄入量不超过2.4g/d(相当于食用盐约6g/d)。
体力活动
建议成人(包括血压、血脂异常者)积极进行有氧运动:每周3—4次,每次平均持续40分钟,选用中等剧烈强度的体力活动。
活得越久压力越大?
根据公布的数据显示,“健康”和“长寿”之间隔着近20年。这个结果不免引起了许多人的感慨。“忧虑派”表示一想到未来的压力,感觉越活得久就越压力山大;“乐天派”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着,多活一年是一年。不过,或许更健康的观点应该是面对“健康”和“长寿”之间长长的鸿沟,我们既不能自怨自艾,也不能盲目乐观,而是更加珍爱生命,关注健康,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更加精彩的人生。 (李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