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200521
心育有法 但无定法(2)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1期
     角色扮演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常见的形式主要有下列几种:

    (1)个别固定的角色扮演 即根据活动的有关提示,每一个参与学习的学生都有机会扮演某一角色,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

    (2)二人互换的角色扮演 譬如,让学生同时扮演两个不同的角色,如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男孩儿与女孩儿等,让学生在两个角色不断交换的情况下学会换位思考,体验各自的内心世界;

    (3)集体的角色扮演 这种形式涉及众多角色的分工与协作问题,需要一定的组织与筹划工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心理剧。

    心理剧的创始人是莫雷诺,他认为每一个人身上都潜藏着自发的创造性因素,表演心理剧可以发展这种自然倾向。在20世纪初他将心理剧应用于学校教 育,后来又扩展到心理治疗领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心理剧主要是让学生扮演活动中的某些角色,通过角色演练、角色互换、重视、独白等方法体验心理冲突,在身临其境中创造性地解决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扰。心理剧的形式体现了群体性、参与性、创造性和教育性,其价值集中体现为:通过集体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改变学生的意识和情绪状态,使之注意力集中,降低防御水平,改进人际关系;有助于锻炼学生做决定的能力,理解人际冲突,发现建设性的解决方法;使学生对他人的感受、价值观和看法更敏感,更充分地意识到所要求扮演的角色的感受和价值观;有助于学生控制冲突时的个人感受和情绪。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心理剧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角色扮演者与观众心理互动的过程,它不拘泥于某种形式,没有过高的技术要求,对角色也没有特殊的期待,每一个学生都能承担剧中的一种角色,只求尽可能地体验和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心理剧现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之一。

    五、沟通一对话式

    沟通一对话式是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一种关系,同时也表现为课程运作的一种方式。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基础,在这种关系中人与人之间才能相互沟通、敞亮和接纳。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客观上要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敞亮自己、吸纳对方,展开心与心的融通,这就是对话关系。在师生共同交往的活动中, “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狭隘的语言的谈话,而且是指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指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正是基于这种对话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产生效果。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沟通一对话式是最基本的运作方式之一,这种方式在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中表现极为明显。心理矫正的基础是商定性,商定的过程惟有通过沟通一对话的方式方能维系。针对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师生之间以平等的方式介入,展开对话是最佳的解决方式。

    沟通一对话式要求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在这种关系、这种方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长者权威,没有居高临下的教诲,没有俯首听命式的接受,只有相互间的接纳、协作、讨论、分享和尊重,只有在这一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

    六、主体一自助式

    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目标之一,当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时,自助学习就成为可能。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一自助式运作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观和师生观。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学生不是被动地跟随活动的展开,而是主动地参与活动的进程,学生与教师一道共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体系。后现代课程论者称这种师生关系为“反思性关系”。在教师与学生反思性关系中,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而是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一权威的不信任,与教师共同参与探究,探究那些学生所正在体验的一切。教师同意帮助学生理解所给建议的意义,乐于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并与学生一起共同反思每个人所获得的心照不宣的理解。反思性师生关系的前提是把学生视为有自助能力的能动主体,对于自身的心理成长,他们有能力根据教师提供的建议自己组织学习的进程,主动参与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自主构建心理世界。

    早在20世纪40年代,罗杰斯就基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酌实践,创立了“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在他看来,人的本性是趋于上进的,这种向上的驱力源自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只有在自由的活动中才能获得满足,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具体到课程领域,课程不是框框,而是一个过程,在课程运作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发展,而不是用整齐划一的方式对待每一个人。在罗杰斯的教育思想中不难发现主体一自助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其“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结晶。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但人的心理品质的发展又不是“教成”的,而是在教育情境中通过主体自身的努力逐步“养成”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运作的主体一自助式的地位,相比之下,这是一种更适合学生心理自主成长的方式,也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要求。

    主体—自助式的运作方式淡化教师的作用,教师已从教学的“前台”退居“后台”,更多地起指导、参谋作用,整个过程由学生自己来组织:自主制定计划、自主活动、自主体验、自主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既可以以教师为主,也可以是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来进行,主体—自助式属于后者;自主活动包括自助活动和助人活动两方面,反映心理互动的状态;自主体验是自己建立意义、产生意义的主动体验过程,是自主活动的一部分;自主评价是以自省、反思为基础的内在评价过程。主体—自助式更适合那些有一定的组织、体验、反思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它表明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可以自主尝试解决他们的心理成长问题。

    上述六种方式只是基于个人的理解加以归纳,无法穷尽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全部,更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条。 “心育有法,但无定法”,鲜活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领域有待于每一个教育者的开拓,理论的探析只能在实践中获得支撑与验证。 (沈贵鹏)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