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200520
认识自我的探索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1期
     认识自我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笼统地讲认识自我似乎人人明白,但到底认识什么,从哪个方面人手,很多人却并不那么清楚,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研究的问题。近两年来,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围绕着这一问题,瞄准培养具有向上、乐观、坚毅品格的人的目标,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了解脑科学常识——让学生认识大脑的无限潜能

    当一个人遇到困难和难题,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好多人抱怨自己的能力,抱怨自己的脑袋不是这个料,不具备完成任务的能力,从而合理“服输”,心安理得地逃避。这样做的可怕之处就是“服输”,即潜意识中认为自己的大脑无能,不相信自己的大脑具有无限潜能。要改变这种观念,改变这种自我意识,让学生了解脑科学的基本常识是十分必要的。

    1应帮助学生了解大脑的结构

    就大脑的脑细胞数量及大脑结构而言,人是资源人,有无限的资源需要开发。人有上百亿脑细胞,正常人即使是科学家也用不了 10%,还有90%的脑细胞“闲置”和被浪费。前苏联曾对人脑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他们把平常人的大脑与有杰出贡献的人的大脑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论: “最大的秘密——什么秘密也没有。”也就是说,杰出人物的大脑与普遍人的大脑在生理上看不出任何差异,都是丰富的宝藏。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是,杰出人物皆有“不服输”的性格,面对困难他们相信“天无绝人之路”,面对失败他们认为其是成功之母。爱迪生在进行灯丝材料研制的尝试中,有人说他失败了一千次,他却回答“不!不是失败,我已经知道一千种材料不宜做灯丝材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让学生从生理上认识自己大脑的无限潜能,相信自己的大脑是拥有无限资源的宝藏。

    2应帮助学生认识神经联系的规律

    一些学生在学习中怕苦怕难,常常偷懒,图省事。每一次偷懒成功,每一次逃避完成都暗自庆幸,且长此以往成为顽症。殊不知每一次盲目庆幸都是一次能力的退缩,一次神经联系的削弱。这些道理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就应讲明白。研究表明,大脑的能力从资源性的变成现实性的,同样遵从“用进废退”的规律。大脑越用越聪明,越用越灵活,脑细胞之间的神经联系是通过暂时的神经联系不断强化,进而形成固定的神经联系的,所谓“熟能生巧”、“习惯成自然”就是这个道理。

    3应帮助学生掌握用脑的卫生知识

    常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兴趣广泛,参加各种活动占去了不少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却依然优秀;而另一些学生很少参加课外活动,一门心思用功学习,成绩却不够理想。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懂用脑卫生是一个不容忽略的因素。

    “用进废退”的规律固然适合大脑潜能的开发,但必须讲究用脑的卫生。用脑卫生的依据就是大脑细胞兴奋一抑制的规律。何为休息?从生理上说,大脑神经细胞的抑制就是休息,例如,睡眠是整个大脑细胞的抑制,是休息。但是一个人用脑的疲劳常常不是整个大脑皮层的疲劳而是部分脑细胞的疲劳,积极的休息是兴奋与抑制的主动转换。故而,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鼓励学生参加多种活动,特别是让那些性格内向、兴趣狭窄的学生认识这样的道理,从而自觉地调节,使大脑得到有效的休息是十分有益的。

    二、认识思维方式的特点——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有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两种,然而乐观者境遇未必佳,悲观者境遇未必差,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科学地解释这种现象,积极地引导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态度定势,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

    经验和研究使我们感到,思维有明显的两极性。请看一堂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的开始是学生表演一个小品:“两个赴 京赶考的秀才,路遇一出殡仪仗队。一个秀才认为“倒霉”,心情一落千丈,坐在考场上,那个“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结果文思枯竭,名落孙山;另一个秀才一开始心里也“咯噔”一下,但转念一想喜上眉梢, “棺材棺材,噢!升官发财!”自喜鸿运当头,走进考场,文思泉涌,果然榜上有名。

    小品之二:夏令营的两个队员,在拉练途中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先后在同一树下歇凉,他们都看见半瓶子矿泉水。一个人惊喜:“我真是有福的人,居然有人特意在这里给我准备了半瓶水!他高高兴兴喝了些水,但舍不得喝光,捧着少半瓶水高高兴兴向前走去!另一个人则慨叹,“我真命苦,只有半瓶子剩水”,“然后把水一饮而尽,垂头丧气地向前走去。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因为失败而跳楼自尽,也有人因为战胜失败而登楼欢呼;有人因为受不了上司的严厉而跳槽挪窝,也有人因为“遇到严师而将自己变成高徒”。所有这些都证明一个结论:事物的本身并不能影响人,人们只受自身对事物看法的影响,而对事物的看法就是人们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无所谓对错,但有积极与消极的不同。我们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就是培养学生遇事向好的一面想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面对困难、面对逆境,千方百计寻找希望、寻找解决途径的习惯。强化积极的思维方式,就是相信天无绝人之路,总有可行之途,相信时机变化无数,终有好运光顾,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从而树立乐观的态度。面对艰苦的学习,面对升学、就业的压力,训练如此的思维方式显得格外重要。

    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必要的,但乐观的人群又可分为两种:一是积极进取、永攀高峰;二是满足现状、不求进步。两种人生态度决定两种人生的现实,两种结果一开始就表现出思维方式的不同。在生活中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的期望就是追求平平淡淡,他们接受这样的观念: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枪打出头鸟,树高被风摧。这样的态度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差不多就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稍有挫折立即自我安慰, “成功的就那几个人,何必非有我”,“进一步何苦,退一步自在”,他们人生的结果就真的是“平平淡淡”。生活中的另一种人是期望干一番事业,其秉持的观念是:不做则已、做就做好,坚持到底、绝不放弃,这些观念积淀决定他们对人生态度的选择,即: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他们在工作学习中的行为常常是:勤奋有恒、刻苦不辍,份内事尽职尽责、份外事积极参与,遇到挫折百折不挠,跌倒了不气馁再爬起来,成功了不骄傲一如既往继续向前行,他们的结果也往往是成就一番事业。

    三、感受成长的规律——做自己人生航行的舵手

    人的身心发展有其特定的规律,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特点,每个时期都有劣势和优势。认识自我就要认识发展的规律,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扬长避短。孔子曾告诫人们: “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之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之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在宏观上粗线条地告诉了人们少年、壮年、老年各阶段的注意事项,可谓是最早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教育,必须让他们认识自己成长的规律,认识自己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特点,自觉克服自己年龄阶段的劣势。这些听起来似乎有些抽象,但观察起来都有具体的表现形式。再看一节活动课——“爸爸的变化”。

    4岁:我爸无所不能。

    5岁:我爸无所不知。

    6岁:我爸比你爸聪明。

    8岁:我爸并不是无所不知的。

    10岁:我爸长大的那个时代跟我们长大的时代非常不一样。

    12岁:哦,好吧!自然喽,爸对这件事毫无所知。他太老了,所以记不得他的童年。

    14岁:别太在意我爸,他是一个老古板。

    20岁:他?我的天!他的陈腐实在是无药可救。

    25岁:爸对我所知甚少,但他在我旁边这么久,他实在应该知道。

    30岁:也许我该问问老爸是怎么想的,毕竟他经验丰富。

    35岁:除非我和爸爸谈过,否则我不做任何事。

    40岁:我想知道爸爸是怎样来处理这种事的。他如此有智慧,又拥有整个世界的经验。

    50岁:如果爸爸还能在这儿让我和他讨论事情,我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我不能欣赏他的聪明,真是再糟不过的事。我本来可以向他学到更多东西的。

    对爸爸评价的变化,无疑是自己成长的变化,是对他人认识的变化,是思维由幼稚到成熟的变化。其中经历了朦胧的敬畏到朦胧的批判,最后到客观的认识三个阶段。心理活动课应明确指出学生们所处的阶段及心理特点,告诉敬畏期的学生,要学会找“师长的不足”,看谁有一双好眼睛;告诉批判期的学生,在你们的固执己见中充满了稚嫩和脆弱;告诉成熟期的青年人,你否定的内容也许原本正确,慎思笃行,理解“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道理。

    认识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是自我意识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内容,需要花精力去培养和教育,积极主动地探索性教育、青春期教育已迫在眉睫。为此,在2002年,我市除开展一般青春期心理活动课外,准备探索一条具有自身特色、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途径。即学校设立“男生日”、 “女生日”,每月一次, “男生日”父子同桌,讲有关男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的知识和体会; “女生日”母女同桌,讲女生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的知识和体会。学校讲不周到的,家长对自己的子女进行辅导,学校、家庭两个渠道畅通,将科学、正确的性知识、性理念教给学生。学生由此做铺垫,一可以打破对性的神秘感,客观上降低了社会上不健康内容的引诱;二是正确的东西先人为主,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御有害宣传的侵袭;三是对社会上不法人员提高了警惕,增强了防范意识。这项探索我们正在试行,成熟后,将由点到面推广。

    自我意识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涵盖很多内容,但上述几个方面的教育学生迫切需要,我们应下气力进行。 (曲连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