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200524
留守孩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1)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1期
留守孩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
留守孩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

     1问题的提出

    留守孩儿是指因父母外出 (出国、出省或出家乡)务工、经商或学习,而将其孩子寄留家乡,由亲戚或他人监护、教育的孩子。留守孩儿现象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呈现扩大的趋势,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在广东、福建等经济发达省份,“留守孩儿族群”越来越普遍,其教育与心理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甚至在一些地区,这些孩子因心理与教育出现问题,已构成社会治安不稳定的因素。

    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面向一般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或调查较多,成果也较丰富,而针对“留守孩儿”这一特殊群体开展心理健康问题、教育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却很少。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了解留守孩儿的教育现状,把握其心理发展特点,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组成课题组,在福建省内进行了专题研究。

    2研究过程

    2.1调查研究对象:0—14岁留守孩儿,被试共 4000名。分两个年龄段调查:①0—7岁(幼儿组)共 993名。②7—14岁(青少年组)共3007名。

    被试分别生活在不同类型的社区与乡镇。我们在福建选择三种有代表性的县、市、乡镇,地处闽南、闽中、闽北三个不同地区,分别代表不同类型的经济水平与教育模式。它们是:泉州市(闽南经济发达地区、侨乡、地级市),福清市(闽中经济发达地区、侨乡、县级市),沙县(闽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县、乡镇)。

    2.2研究方法: 主要综合采用问卷调查法、心理测验法、个别访谈法、座谈交流法、学生档案资料法等研究方法。

    心理测验法主要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儿童行为量表》 《EPQ人格量表》。调查问卷主要是采用自编的《福建省留守孩儿现状调查表》。

    我们在省妇联、各地、县、市妇联、派出所、学校及留守孩儿监管人的支持下,抽查了4000名被试,到各地召开多场座谈会,查阅学生档案,人户挨家访谈,分别与留守孩儿及代管人进行面对面交谈,获得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2.3调查研究时间:2001年 4月—5月期间。

    3结果与讨论

    3.1调查结果:通过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并结合与学校老师、派出所、代养人的座谈,我们认为在 4000名被试中,青少年组3007名留守孩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突出,最突出的问题是:个性问题、行为问题、学习问题。本研究着重分析和讨论青少年组3007名被试的调查结果。

    3.2调查结果讨论

    3.2.1学习成绩不良,缺乏正确辅导

    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一些留守孩儿存在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不良问题。统计数据结果显示(参见表 1),留守孩儿学习成绩“好”者仅占30.5%; “中”者占46.4%; “差”生占23.1%。以沙县夏茂镇为例,外出人口一万人,近1/3学生的父母外出各地从事“沙县小吃”,孩子的学习、生活完全委托他人代管,孩子学习困难也无法从长辈处获得指导。留守孩儿学习与行为主要表现分三类:I类:学习差,纪律不差;腆:纪律差,学习成绩不差;Ⅲ类:学习纪律双差。留守孩儿学习成绩不良的主要原因是:①缺乏家长的有力督促与及时帮助。②学生自身学习方法不当。③学生有明显的厌学情绪。④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良社会风气侵蚀。许多留守孩儿看到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出国、出省、出家乡经商却容易赚钱,导致他们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此外,学校周边环境的污染(电子游戏厅、网吧等),同伴的引导、好奇心的驱使,使他们沉湎于游戏机或网络中而无法自拔。

    3.2.2行为与纪律散漫,存在品德不良现象

    调查结果显示(参见表1):部分留守孩儿纪律松懈、行为散漫,隐含品德问题。他们在学校内外行为表现“好”者仅占43.2%,“一般”与“差”者分别是42.2%与12.3%。在经济发达的沿海侨乡,留守孩儿虽然物质富裕,生活舒适,但缺乏家长的正确教育,不少青少年沾染逃学、说谎、斗殴等恶习;在经齐欠发达的内地县、乡镇,留守孩儿青少年犯罪较为“重。以沙县夏茂镇为例,当地派出所先后教育、抓甫了一些犯罪的留守孩儿,这些孩子因无人教管或家匡教育不严,经常说谎、旷课、小偷小摸、斗殴、抢力等,构成当地社会治安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3.2.3个性发展出现偏差,暴露不良性格特征

    留守孩儿的心理发展最典型的问题是:个性问题。部分青少年存在不良性格特征。从调查结果看(参已表1),“性格健康开朗”者占43.2%;33.3%的学见表现为:内向、胆怯、不善与人交往;18.9%的学生表现任性、自我为中心、自私等特点;4.6%的留守孩乙有孤独、封闭、畏惧的性格弱点。不良性格特征通常表现为两种类型:①攻击型性格(也称破坏型性格),他们无论在家或在校,态度粗暴、目中无长辈,我行我素,常惹事生非,欺负弱小同学,这些学生经常被学校、同学的家长“告状”。②畏缩型性格,这类学生自卑、怯懦,不善言谈、孤僻、敏感、多愁,凡事小心谨慎。根据学校教师反映,在留守孩儿群体中,有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问题。

    3.2.4亲子交流阻断,情感情绪障碍

    调查发现,留守孩儿普遍反映对父母有强烈的思恋情感。他们虽寄居他人(亲戚)家中,内心却极度渴望早日与父母相逢,向双亲倾吐内心衷肠。在被访的 7-14岁青少年组中(参见表2),71.3%的学生表达非常思恋父母,希望与父母相见。而填写“不想念”的学生仅占4.2%,这些青少年与父母相见的次数平均1- 2次/1年,而父母在境外的学生则几年才能相逢。这些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他们更需要成人的关心与爱护。从现状看,他们与父母大多数是通过电话来沟通(电话沟通者占86%),只有极少数家长还能给孩子写信交流(2.4%)。亲子交流减少,爱被剥夺,长期下去必然使这些孩子情感情绪异常,要么脾气暴躁,情绪自控力差,好冲动,要么孩子情感情绪冷漠,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多愁善感。这种负性情绪影响了他们的认知活动,也制约了其意志行为及个性的和谐发展:

    3.2.5代养人文化程度低,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调查数据表明,留守孩儿代养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青少年组被访问者中(参见表3),代养人大学文化程度者仅占3.9%,高中文化程度者占10.I甲c,初中文化程度者21.3%,小学文化程度者52.2%,而且 74.5%的留守孩儿是由祖辈或亲戚抚养,仅有3.7甲c的人寄养在教师家中。祖辈对孙辈较纵容、溺爱,家庭教育方法简单,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需求,常常以迁就为最佳教育方式,重生活呵护轻心理教育。孰不知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有许多心理烦恼需要向成人倾吐,需要得到启发、开导、教育、帮助,但是大多数代养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些,这也是造成留守孩儿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4 建议与对策

    4.1重视留守孩儿问题的研究,提高留守孩儿的I综合素质

    留守孩儿虽然只是青少年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但其教育问题不可忽视。留守孩儿教育问题的紧迫性应引起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留守孩儿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福建省福清市、泉州市、沙县等地留守孩儿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留守孩儿的个性、行为发展均表现出一定的问题。这些孩子若得不到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关爱与及时教育,很可能日后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或走上青少年犯罪的歧路,给家庭、社会、学校造成危害。所以留守孩儿心理素质教育应贯穿整个素质教育之中。 (黄爱玲)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