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200518
第一部分 现代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第—讲)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1期
     [编者按] 维护和保持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类的健康水平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长期以皋形成的“无病即健康”这一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身体健康仅成为当代健康概念中的一部分。作为社会的一员,如何面对学习,面对生活,面对生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这些问题,对21世纪的主力军——广大中小学生来说显得尤其重要。那么,究竟什么是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如何?这些问题是教师们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应该了解的。

    应广大读者的要求,从本期开始我们开辟了“师资培训讲座”栏目,将陆续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任务、模式、途径等以专题的形式系统地介绍给大家,希望本栏目能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服务和指导,同时也希望广大读者对本栏目提出宝贵意见。心理健康的概念

    什么是健康和心理健康

    人们常常引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宪章中提出的健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而已”。这个定义,不仅指出了心理社会方面在健康中的重要地位,而且明确提出了健康的标准。换言之,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而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几方面的健康。

    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心理健康被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这个定义强调,如果一个人与其他人比较,符合同年龄阶段大多数人的心理发展水平,那么这个人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反之就是不健康的。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指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另外,心理健康还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则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即人们在环境中健康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显然,对广大中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应该是广义的心理健康。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相对性

    心理学中所说的正常和异常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界限,他们之间的差别在很多情况下只是在量的方面的差别,因此没有一个固定不变、普遍适用的标准。另一方面,心理健康的相对性还表现在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不是静止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

    由于心理健康的相对性,在心理学中,经常以平均状况或理想状况来说明个体的心理健康情况。平均状况指一般人都处于常态分布领域,与大部分人的情形相似,就认为其心理状况是正常的、健康的。理想状况指心理健康是人们意识中追求的一种理想状况,即一个人希望达到的那种状况。倘若达到了,便是正常的、健康的;倘若达不到,便是有障碍的。

    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由于不同个体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事件和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心理健康的衡量,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根据我们的调查与研究,对于学校情境中的学生来说,这类事件或活动主要是学习、人际关系以及和自我有关的活动、社会适应。

    1心理健康与学习

    (1)智力发展正常。正常的智力使中小学生能正确地看待周围的各种事物,使他们在认识环境、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时保持客观的态度,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

    (2)体脑协调。中小学生的体脑协调性表现在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上,,他们能够掌握“闹中取静”,能自觉地将不同学科的学习交替进行,注意体脑活动和睡眠的关系,善于利用记忆的规律来进行有效的学习。

    (3)自我满足。心理健康的中小学生应该有适度的成就动机,从学习中获得自我满足感,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

    (4)排除学习中不必要的忧虑。学生在学习中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引起忧愁、悲伤、恐惧等情绪反应。心理健康的学生在学习中也有烦恼,但是他们能明智地接受这一事实,从不伪装,他们会采取积极的方法来摆脱这些消极情绪。

    2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

    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与父母形成的亲子关系,与老师形成的师生关系,与同学朋友形成的同伴关系。心理健康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能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乐意与同学交往,与同伴合作,能与教师和家长沟通;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需要;有正确的交往态度和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能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完整性。

    3心理健康与自我

    心理健康的人,不但能了解自己,而且能悦纳自己,能容忍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努力谋求自己的最佳发展,使自己更加完美,并形成健全的人格。

    心理健康的人常在与别人比较后进行反省,他们除了通过与别人比较来了解自己外,还经常与某些理想的标准相比较,如从父母、教师、书本中获得知识和价值观,把它们融合在一起,作为自己效仿的标准。

    接纳自我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成功与失败,面对成败得失,成人尚且会引起情绪波动,更不用说中小学生了。但是,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平静地对待这些问题,在成功面前不沾沾自喜,遇到失败也不会与自己过不去。

    4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良好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了解现实,正视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他们能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做出客观评价,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心理健康的学生来说,他们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中。

    (2)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的,其行为总是与环境相协调、相一致。任何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在一般情况下,都愿意努力实现一定社会所认同的行为,遵守社会规范,在学校生活中表现为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等。 (俞国良 董群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