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什么害怕老师的目光
这是一个身材较高、长相很端正的小伙子,是高一年级新生。他坐在咨询室里显得局促不安。在我们开始交谈时,他说话的声音很低,而且还不时地低下头回避我的目光。他的这些体态语言已经隐约地透露出,他的心理问题可能与人际交往有关。为了帮助他稳定情绪,建立便于沟通的心理定势,我以真诚的态度肯定他能够走进咨询室,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勇敢聪明的行动,并耐心地引导他讲述了自己的烦恼。
他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管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他都不敢正面接触老师的目光。他为了躲避老师的目光,在课下也极少请老师解答问题,即使向老师提问时,也是始终低着头向老师请教。在课堂上,当老师的目光朝向其他方向的时候,他可以轻松地看着老师认真地听讲,可是当老师的目光,即使是随意地扫视到他的时候,他也会慌忙地低下头或将目光偏向其他的方向,而且还会出现心跳加快、胸前区发紧、呼吸急促等体症反应。尤其是在课堂上,老师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更是惶恐不安,甚至大脑一片空白。因为总是担心自己不自然的神态引起老师的反感,所以常常找不到思路,说话也嗑嗑巴巴。
在初中的时候,这种情绪状态还没有对他的学习产生明显的干扰,学习成绩还可以。但是到了高中,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加重了,他开始关注自己这种奇怪的心理,越发感到这个毛病给自己的学习带来了严重的干扰。他也曾反复地思索过自己为什么这样害怕接触老师的目光,但始终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他也曾多次尝试着去勇敢地看一下老师的目光,想依靠自己的意志力战胜这个毛病,但是自己那胆小的目光每一次都在瞬间慌忙躲开。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给他带来了无尽的失望和严重的自卑,而且“目光恐惧”的心理也更加强烈了。
为了了解问题的症结,我依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原理,引导他逐步回忆自己心理的变化经历。我问道:“你害怕老师的目光有性别的选择吗,是害怕男老师的目光还是害怕女老师的目光?”他回答说:“男老师和女老师的目光我都害怕。”我又引导说:“最初也是都害怕吗?”他略微迟疑了一下才回答: “不是,当初只感到害怕女老师的目光,而且后来在上下学的时候,对马路上从身边走过的妇女,也害怕和她们的目光相遇,总感到她们的目光中有一种让我觉得羞耻的压力。”
我感谢他的坦诚和认真,进一步启发他回忆自己幼年的经历中有没有在与异性交往中遭受挫折的事情。他很快记起了一件至今还印象深刻的往事: “那是我上小学前一年的时候,我正在一所幼儿园的大班学习。我的同桌是一个女孩子,她很聪明,长得也漂亮,我们一块游戏、学习,相处得很好。那时我们都已懂得好朋友过生日要送生日礼物表示祝贺。所以,我就在平时把我妈给我买零食的钱偷偷地攒了起来,到了这个女孩子过生日的那一天,我就用这些钱给她买了一支钢笔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她。可是,不知道我妈怎么知道了这件事,回到家里就追问我究竟是怎么回事。当听说是我用省下来的零花钱买的礼物时,我妈气坏了。她大声地责骂我,还打了我两巴掌。她骂我‘刚这么大点儿就这么没出息,不学好,丢人现眼!’我妈这一顿打骂让我感到晕头转向,尤其是让我感到非常羞耻,觉得好像做了一件丢人的事情,感到抬不起头来,而且知道这跟男女交往有关。当时又特别凑巧,那个女孩子因为父母调动工作很快就转到了另一所幼儿园。从此,我妈虽然平静了,而我却常常想起这个女孩子。现在想起来,知道当时我妈是因为心疼我才生气的,但是那件事留给我的羞耻感却一直在我的心里时隐时现。到了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学校里发生了一对男女学生因为早恋而一起离家出走的事情。班主任老师在班里严厉地批评了这种行为,我当时立刻就想到自己在幼儿园时的那段经历,心想我那么小的时候就有这种‘丢人现眼’的行为,强烈的羞耻感一下子又涌上心头。正巧我们的班主任是位女老师,我又想起了我妈当时责骂我的情景,觉得老师的许多话好像都是在说我似的,甚至想到老师会不会早就知道我小时候干的‘没脸的事’。现在回忆起来,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觉得女人的眼睛似乎能够从我的眼神里看出我心里那些不好的念头,能够看透我的思想。后来渐渐地对男老师的目光也开始感到恐惧了。但是我不怕女同学的眼光,和女同学们都能正常交往。”
很显然,这个男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常见的“目光恐惧”,是“社交恐惧”的表现之一。他回忆的“目光恐惧”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很典型的。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都能在他的童年或更早的生活经历中找到最初的心理创伤。这个学生的经历之所以典型就在于它告诉我们:孩子眼中的权威人物如父母或教师的不当言行,在一定条件下会成为孩子心灵创伤的最初根源。一个人在他的自我意识还不成熟的时候,他对自我的评价主要是依据成年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做出的,特别是自己眼中的权威人物的评价。这个当年的小男孩儿,就因为妈妈的一顿疾言厉色的责骂和两个巴掌的责打,在自己的心灵中注入了一个扭曲的自我评价——原本并不存在的可耻的自我形象。又因为这个男孩儿性格比较内向,体察自我和环境的敏感性较强,所以这种羞耻感诱发了过敏性思维联想,认为所有的女人(年长权威的女人)都能从自己的眼神里看出自己心中的秘密,因此产生了惧怕正视女人目光的心理。由于惧怕就常常回避或者说逃避女人的目光,每次逃避之后便会获得一种安全感,一种宽松的心情。但是他不知道,他每逃避一次也就强化了一次“目光恐惧”的心理。也就是说,逃避和恐惧是交互强化的。逃避只能使自己暂时获得安全感,却不能从根本上减轻自己的恐惧感,相反的会强化恐惧的情绪。而正是这种强化了的情绪使他恐惧的对象出现了泛化,恐惧的对象不再仅仅是女老师和过路妇女们的目光,而且还开始惧怕男老师的目光了。
我向这个男生介绍了上述道理,指出这种“目光恐惧”的心理是他在错误的自我评价支配下不断逃避现实而逐渐强化形成的。所以,为了消除这种恐惧心理和行为反应,就必须终止逃避,走进现实。我为他设计了一个不脱离正常学习的调整治疗方案。
1依据“理性一情绪疗法”的理论,首先调整原有的认知模式,从根本上修正长期以来由母亲最早灌输的错误的道德评价
少儿时给小朋友买生日礼物的行为,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儿善良心理的表达,你给一个同样天真无邪的小女孩儿送去了生日的快乐,完全是童年时代一个美好的记忆。你妈妈当时的责骂是错误的,尽管她的动机是疼爱你。所以,要从根本上消除“心灵丑恶”的自我评价,消除道德上的羞耻感和自责感。
其次,在修正道德评价的基础上阻断自我贬抑的“过敏性思维联想”。你原来认为女人可以看出自己心中的“坏念头”,那是因为你误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现在这个担心可以解除了。因为有了科学理性的认识基础,就为阻断过敏性思维联想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按照我依据你对不同目光情境恐惧程度所设计的“焦虑事件层级”,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进行系统脱敏的行为训练。从课下主动接触那位你感到比较亲切的男老师开始,由短暂的目光接触开始,“硬着头皮”勇敢地走进现实。
2依据森田疗法的理论,在训练中坚持“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治疗原则
由于你长期以来无意中训练了对“目光恐惧”的心理定势,所以在和老师目光相遇的瞬间,你还来不及思考时,那恐惧的情绪便“一触即发”了。这是因为情绪控制的中枢不在大脑皮层的中枢神经,情绪的变化主要是由大脑的边缘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协调控制的。也就是说人的意志或意识不能随意地直接支配已经发生了的情绪状态。所以你不可能指望在完全消除了“目光恐惧”的心理之后,再去和老师的目光相接触。你想一想,有谁是首先消除了对下水的紧张恐惧之后,才走进水里学会游泳的?实际上,都是一边带着对下水的恐惧心理,又一边勇敢地走进水中专注练习才逐渐学会游泳的。带着恐惧,坚持在恐惧中行动,你的情绪就必然会在行动中发生变化,得到改善。不是先改变情绪然后再行动,而是先行动,在行动中感受成功,你的情绪也就自然在其中得到改善了。
所以“顺其自然”的含义就是,宽容地承受在训练中出现的恐惧心理的各种情绪反应,不要总想如何排除这种恐惧的情绪,而要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行动上。因为只有现实的“行动”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不管心情如何,反正我能够面对老师的目光了!这就达到我的目的了!这就叫作“为所当为”,不管情绪如何,坚持做自己眼前应该做的事情。只要坚持这样的训练,你就一定能够逐步摆脱“目光恐惧”的阴影,找回快乐、轻松的自我。
经过几次辅导,这个学生成功地消除了“目光恐惧”的心理,以正常的心态投入了紧张的学习,并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这个典型的案例再一次告诉我们:那些深爱着自己孩子的母亲们一定要学习一些心理卫生的常识,不仅要知道“病从口人”,还要知道很多时候会“病从耳入”。要特别注意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千万不要让自己那颗注满深情的爱心给孩子带来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 (路金声)
他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管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他都不敢正面接触老师的目光。他为了躲避老师的目光,在课下也极少请老师解答问题,即使向老师提问时,也是始终低着头向老师请教。在课堂上,当老师的目光朝向其他方向的时候,他可以轻松地看着老师认真地听讲,可是当老师的目光,即使是随意地扫视到他的时候,他也会慌忙地低下头或将目光偏向其他的方向,而且还会出现心跳加快、胸前区发紧、呼吸急促等体症反应。尤其是在课堂上,老师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更是惶恐不安,甚至大脑一片空白。因为总是担心自己不自然的神态引起老师的反感,所以常常找不到思路,说话也嗑嗑巴巴。
在初中的时候,这种情绪状态还没有对他的学习产生明显的干扰,学习成绩还可以。但是到了高中,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加重了,他开始关注自己这种奇怪的心理,越发感到这个毛病给自己的学习带来了严重的干扰。他也曾反复地思索过自己为什么这样害怕接触老师的目光,但始终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他也曾多次尝试着去勇敢地看一下老师的目光,想依靠自己的意志力战胜这个毛病,但是自己那胆小的目光每一次都在瞬间慌忙躲开。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给他带来了无尽的失望和严重的自卑,而且“目光恐惧”的心理也更加强烈了。
为了了解问题的症结,我依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原理,引导他逐步回忆自己心理的变化经历。我问道:“你害怕老师的目光有性别的选择吗,是害怕男老师的目光还是害怕女老师的目光?”他回答说:“男老师和女老师的目光我都害怕。”我又引导说:“最初也是都害怕吗?”他略微迟疑了一下才回答: “不是,当初只感到害怕女老师的目光,而且后来在上下学的时候,对马路上从身边走过的妇女,也害怕和她们的目光相遇,总感到她们的目光中有一种让我觉得羞耻的压力。”
我感谢他的坦诚和认真,进一步启发他回忆自己幼年的经历中有没有在与异性交往中遭受挫折的事情。他很快记起了一件至今还印象深刻的往事: “那是我上小学前一年的时候,我正在一所幼儿园的大班学习。我的同桌是一个女孩子,她很聪明,长得也漂亮,我们一块游戏、学习,相处得很好。那时我们都已懂得好朋友过生日要送生日礼物表示祝贺。所以,我就在平时把我妈给我买零食的钱偷偷地攒了起来,到了这个女孩子过生日的那一天,我就用这些钱给她买了一支钢笔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她。可是,不知道我妈怎么知道了这件事,回到家里就追问我究竟是怎么回事。当听说是我用省下来的零花钱买的礼物时,我妈气坏了。她大声地责骂我,还打了我两巴掌。她骂我‘刚这么大点儿就这么没出息,不学好,丢人现眼!’我妈这一顿打骂让我感到晕头转向,尤其是让我感到非常羞耻,觉得好像做了一件丢人的事情,感到抬不起头来,而且知道这跟男女交往有关。当时又特别凑巧,那个女孩子因为父母调动工作很快就转到了另一所幼儿园。从此,我妈虽然平静了,而我却常常想起这个女孩子。现在想起来,知道当时我妈是因为心疼我才生气的,但是那件事留给我的羞耻感却一直在我的心里时隐时现。到了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学校里发生了一对男女学生因为早恋而一起离家出走的事情。班主任老师在班里严厉地批评了这种行为,我当时立刻就想到自己在幼儿园时的那段经历,心想我那么小的时候就有这种‘丢人现眼’的行为,强烈的羞耻感一下子又涌上心头。正巧我们的班主任是位女老师,我又想起了我妈当时责骂我的情景,觉得老师的许多话好像都是在说我似的,甚至想到老师会不会早就知道我小时候干的‘没脸的事’。现在回忆起来,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觉得女人的眼睛似乎能够从我的眼神里看出我心里那些不好的念头,能够看透我的思想。后来渐渐地对男老师的目光也开始感到恐惧了。但是我不怕女同学的眼光,和女同学们都能正常交往。”
很显然,这个男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常见的“目光恐惧”,是“社交恐惧”的表现之一。他回忆的“目光恐惧”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很典型的。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都能在他的童年或更早的生活经历中找到最初的心理创伤。这个学生的经历之所以典型就在于它告诉我们:孩子眼中的权威人物如父母或教师的不当言行,在一定条件下会成为孩子心灵创伤的最初根源。一个人在他的自我意识还不成熟的时候,他对自我的评价主要是依据成年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做出的,特别是自己眼中的权威人物的评价。这个当年的小男孩儿,就因为妈妈的一顿疾言厉色的责骂和两个巴掌的责打,在自己的心灵中注入了一个扭曲的自我评价——原本并不存在的可耻的自我形象。又因为这个男孩儿性格比较内向,体察自我和环境的敏感性较强,所以这种羞耻感诱发了过敏性思维联想,认为所有的女人(年长权威的女人)都能从自己的眼神里看出自己心中的秘密,因此产生了惧怕正视女人目光的心理。由于惧怕就常常回避或者说逃避女人的目光,每次逃避之后便会获得一种安全感,一种宽松的心情。但是他不知道,他每逃避一次也就强化了一次“目光恐惧”的心理。也就是说,逃避和恐惧是交互强化的。逃避只能使自己暂时获得安全感,却不能从根本上减轻自己的恐惧感,相反的会强化恐惧的情绪。而正是这种强化了的情绪使他恐惧的对象出现了泛化,恐惧的对象不再仅仅是女老师和过路妇女们的目光,而且还开始惧怕男老师的目光了。
我向这个男生介绍了上述道理,指出这种“目光恐惧”的心理是他在错误的自我评价支配下不断逃避现实而逐渐强化形成的。所以,为了消除这种恐惧心理和行为反应,就必须终止逃避,走进现实。我为他设计了一个不脱离正常学习的调整治疗方案。
1依据“理性一情绪疗法”的理论,首先调整原有的认知模式,从根本上修正长期以来由母亲最早灌输的错误的道德评价
少儿时给小朋友买生日礼物的行为,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儿善良心理的表达,你给一个同样天真无邪的小女孩儿送去了生日的快乐,完全是童年时代一个美好的记忆。你妈妈当时的责骂是错误的,尽管她的动机是疼爱你。所以,要从根本上消除“心灵丑恶”的自我评价,消除道德上的羞耻感和自责感。
其次,在修正道德评价的基础上阻断自我贬抑的“过敏性思维联想”。你原来认为女人可以看出自己心中的“坏念头”,那是因为你误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现在这个担心可以解除了。因为有了科学理性的认识基础,就为阻断过敏性思维联想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按照我依据你对不同目光情境恐惧程度所设计的“焦虑事件层级”,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进行系统脱敏的行为训练。从课下主动接触那位你感到比较亲切的男老师开始,由短暂的目光接触开始,“硬着头皮”勇敢地走进现实。
2依据森田疗法的理论,在训练中坚持“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治疗原则
由于你长期以来无意中训练了对“目光恐惧”的心理定势,所以在和老师目光相遇的瞬间,你还来不及思考时,那恐惧的情绪便“一触即发”了。这是因为情绪控制的中枢不在大脑皮层的中枢神经,情绪的变化主要是由大脑的边缘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协调控制的。也就是说人的意志或意识不能随意地直接支配已经发生了的情绪状态。所以你不可能指望在完全消除了“目光恐惧”的心理之后,再去和老师的目光相接触。你想一想,有谁是首先消除了对下水的紧张恐惧之后,才走进水里学会游泳的?实际上,都是一边带着对下水的恐惧心理,又一边勇敢地走进水中专注练习才逐渐学会游泳的。带着恐惧,坚持在恐惧中行动,你的情绪就必然会在行动中发生变化,得到改善。不是先改变情绪然后再行动,而是先行动,在行动中感受成功,你的情绪也就自然在其中得到改善了。
所以“顺其自然”的含义就是,宽容地承受在训练中出现的恐惧心理的各种情绪反应,不要总想如何排除这种恐惧的情绪,而要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行动上。因为只有现实的“行动”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不管心情如何,反正我能够面对老师的目光了!这就达到我的目的了!这就叫作“为所当为”,不管情绪如何,坚持做自己眼前应该做的事情。只要坚持这样的训练,你就一定能够逐步摆脱“目光恐惧”的阴影,找回快乐、轻松的自我。
经过几次辅导,这个学生成功地消除了“目光恐惧”的心理,以正常的心态投入了紧张的学习,并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这个典型的案例再一次告诉我们:那些深爱着自己孩子的母亲们一定要学习一些心理卫生的常识,不仅要知道“病从口人”,还要知道很多时候会“病从耳入”。要特别注意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千万不要让自己那颗注满深情的爱心给孩子带来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 (路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