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保健与健全人格培养”课题研究报告(1)
一、研究背景
1 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使得人们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各种心理矛盾日趋突出。
2 家庭结构变化给中小学生幼稚的心灵带来众多的矛盾和冲突。
3 片面追求升学率、过重的课业负担以及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影响,给中小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心理不适和心理障碍。
4 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家长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
5 心理素质是民族和公民素质的基础,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每个学生健康成长,走向成材之路的保证。
6 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保健,为培养跨世纪人才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已成为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
因此,“中小学生心理保健与健全人格”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以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免疫力和对社会的适应力为出发点,探索健康人格构成的关键品质,以构建出适合国情、区情、校情的中小学生人格培养模型、教材和操作系统。
(二)研究内容
将目标分解为三个内容系统展开研究。
1 认知动力系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1)采取实证和行动研究法,通过日常教学工作,贯彻和谐、兴趣、成功三原则,做到师生合作、全员启动、教有特色、学有特长,以达到乐教、乐学、乐思、乐考,调动个性积极性之目的。
具体来说,学校可以制定学生学习心理研究计划,或进行诸如“乐学、乐考”、“我能行”等实验研究,也可以进行学生学习兴趣或态度及后进生学习心理状况的研究,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制定课程改革方案,开设心理课、侧重于学生自主自立、全面素质提高的研究,如“快乐教育”研究等。
(2)以北京市崇文区光明小学为主要实验带动校。
2 品德行为系统:形成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
(1)学校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龙头,制定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知形统一,以课堂为主渠道的研究计划,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行为品格。
(2)以北京市崇文区宝华里小学为主要实验带动校。
3 意志品质和自我调节系统: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人格品质
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发明制作等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班主任顾问制的研究培养学生自主、自立和自信的品质。另外,实验校还进行一些优秀学生心理品质的研究及职业高中毕业生择业指导及择业分配的心理研究。
三、研究步骤和方法
(一)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
1 样本:在各实验校随机取样,共1095人
2 采用心理健康调查量表(MHT)进行测量
3 撰写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根据调查报告,针对普遍性、典型性的人格问题,进行对策设计,完成侧重于学生自我教育,促进学生人格成长的心理保健手册。
第三阶段:各校根据本校特点,结合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相关的实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 测验法
选择一些实验校,运用信、效度较高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学生进行测查,了解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形式、形成诱因、构成比等,为实验校课题子目标的确立及课题开展提供依据。
2 行动研究法
由于此课题规模较大,所以特设立一个课题指导小组,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指导实验校的课题活动。
(1)通过调查等方法收集背景资料,通过研讨分析确定实验目标。
(2)通过实验法等进行各校的应用实验,并逐一落实各项实验目标。
(3)交流、研讨、指导、再实验。
通过此方法不断地对课题实验进行有效地监控。课题组按计划了解实验校课题进展情况,定期召开交流会,集体攻关,帮助实验校解决实验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使课题顺利进行。
3 经验分析法
课题组组织务实验校成员分析案例、汇集经验,将课题研究引向深入。
4 研究与实践的具体方法
(1)情境教育法:设计情境,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2)班级自治教育法:如通过班主任顾问制教育法,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律、自尊、自信的品质。
(3)行为规范养成法:制定各种行为常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4)范例引导法:充分利用范例的形象性进行品格培养。
(5)心理疏导法: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疏导,克服心理障碍。
(6)心理训练法:明确健全人格的心理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训练。
(7)磨难法:培养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研究成果
(一)探索并实践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原则和实施途径,初步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目标系统
课题实验校的全体实验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出了教育教学自然情境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原则,如客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人格与环境的协调性原则、适应性原则等。这些理论指导性原则均来自大量有针对性的教育实验,完成了理论—实践—理论的验证工作。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方面,各校也进行了实践。
1 通过专题讲座、组织讨论、自学等方式大力宣传、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2 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卫生问题,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全员育人。
3 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改革教法,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创新精神。
4 在课外活动、班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多方面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班会队会活动,培养学生组织能力、交往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根据条件利用节假日组织夏令营、冬令营、野外考察、社会公益、参观访问等活动,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克服困难的爱心和勇气,锻炼社会交往能力等。
5 鼓励实验校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树型”配套心理服务网络。
如建立教职员工的心理档案,开设家长学校,从事专兼职心理辅导、咨询工作,设立知心信箱等,初步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目标系统。
(二)实验校结合本校实际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健全人格培养模型,形成了北京市崇文区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化模式的雏形
我区是北京市素质教育实验区,在素质教育实施 (夏 珺等)
1 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使得人们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各种心理矛盾日趋突出。
2 家庭结构变化给中小学生幼稚的心灵带来众多的矛盾和冲突。
3 片面追求升学率、过重的课业负担以及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影响,给中小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心理不适和心理障碍。
4 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家长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
5 心理素质是民族和公民素质的基础,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每个学生健康成长,走向成材之路的保证。
6 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保健,为培养跨世纪人才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已成为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
因此,“中小学生心理保健与健全人格”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以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免疫力和对社会的适应力为出发点,探索健康人格构成的关键品质,以构建出适合国情、区情、校情的中小学生人格培养模型、教材和操作系统。
(二)研究内容
将目标分解为三个内容系统展开研究。
1 认知动力系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1)采取实证和行动研究法,通过日常教学工作,贯彻和谐、兴趣、成功三原则,做到师生合作、全员启动、教有特色、学有特长,以达到乐教、乐学、乐思、乐考,调动个性积极性之目的。
具体来说,学校可以制定学生学习心理研究计划,或进行诸如“乐学、乐考”、“我能行”等实验研究,也可以进行学生学习兴趣或态度及后进生学习心理状况的研究,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制定课程改革方案,开设心理课、侧重于学生自主自立、全面素质提高的研究,如“快乐教育”研究等。
(2)以北京市崇文区光明小学为主要实验带动校。
2 品德行为系统:形成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
(1)学校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龙头,制定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知形统一,以课堂为主渠道的研究计划,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行为品格。
(2)以北京市崇文区宝华里小学为主要实验带动校。
3 意志品质和自我调节系统: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人格品质
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发明制作等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班主任顾问制的研究培养学生自主、自立和自信的品质。另外,实验校还进行一些优秀学生心理品质的研究及职业高中毕业生择业指导及择业分配的心理研究。
三、研究步骤和方法
(一)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
1 样本:在各实验校随机取样,共1095人
2 采用心理健康调查量表(MHT)进行测量
3 撰写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根据调查报告,针对普遍性、典型性的人格问题,进行对策设计,完成侧重于学生自我教育,促进学生人格成长的心理保健手册。
第三阶段:各校根据本校特点,结合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相关的实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 测验法
选择一些实验校,运用信、效度较高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学生进行测查,了解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形式、形成诱因、构成比等,为实验校课题子目标的确立及课题开展提供依据。
2 行动研究法
由于此课题规模较大,所以特设立一个课题指导小组,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指导实验校的课题活动。
(1)通过调查等方法收集背景资料,通过研讨分析确定实验目标。
(2)通过实验法等进行各校的应用实验,并逐一落实各项实验目标。
(3)交流、研讨、指导、再实验。
通过此方法不断地对课题实验进行有效地监控。课题组按计划了解实验校课题进展情况,定期召开交流会,集体攻关,帮助实验校解决实验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使课题顺利进行。
3 经验分析法
课题组组织务实验校成员分析案例、汇集经验,将课题研究引向深入。
4 研究与实践的具体方法
(1)情境教育法:设计情境,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2)班级自治教育法:如通过班主任顾问制教育法,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律、自尊、自信的品质。
(3)行为规范养成法:制定各种行为常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4)范例引导法:充分利用范例的形象性进行品格培养。
(5)心理疏导法: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疏导,克服心理障碍。
(6)心理训练法:明确健全人格的心理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训练。
(7)磨难法:培养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研究成果
(一)探索并实践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原则和实施途径,初步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目标系统
课题实验校的全体实验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出了教育教学自然情境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原则,如客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人格与环境的协调性原则、适应性原则等。这些理论指导性原则均来自大量有针对性的教育实验,完成了理论—实践—理论的验证工作。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方面,各校也进行了实践。
1 通过专题讲座、组织讨论、自学等方式大力宣传、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2 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卫生问题,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全员育人。
3 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改革教法,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创新精神。
4 在课外活动、班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多方面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班会队会活动,培养学生组织能力、交往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根据条件利用节假日组织夏令营、冬令营、野外考察、社会公益、参观访问等活动,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克服困难的爱心和勇气,锻炼社会交往能力等。
5 鼓励实验校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树型”配套心理服务网络。
如建立教职员工的心理档案,开设家长学校,从事专兼职心理辅导、咨询工作,设立知心信箱等,初步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目标系统。
(二)实验校结合本校实际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健全人格培养模型,形成了北京市崇文区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化模式的雏形
我区是北京市素质教育实验区,在素质教育实施 (夏 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