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3200395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http://www.100md.com 2002年2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5期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一词,在我国又叫心理卫生,两者的含义是一致的。心理健康的含义是不断变更的。究竟什么叫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提出的,两者均从属于“健康”这一上层概念。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首先要清楚什么叫健康。健康指的是有机体的一种机能状态,一般指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

    所谓机能正常又是什么意思呢?依据生态学观点,指的是生态系统中,有机体与其环境(指与有机体发生物质与能量交换的系统)能保持良好的适应。

    所谓适应,指有机体与环境能保持适度的动态平衡。适应作为一种机能状态,具有复杂而多种多样性。从性质上来说,有消极和积极之分,从层次上来说,则有简单和复杂、低级和高级之分。心理健康是人类个体对其生存的社会环境的一种高级适应状态。所谓适应,实质上是有机体对环境影响的调节功能。心理健康则是人类个体对社会影响所作出的一种调节功能。通过以上我们对心理健康的实质分析,心理健康一词的含义是富有弹性的。它可大可小,可宽可窄,这就是心理健康运动不断变化扩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狭义方面来说,心理健康就是运动初期提出的,指对心理疾病的防治,使心理健康功能得以维护和发挥。从广义方面来说,心理健康泛指个体对社会的良好适

    二、心理健康的作用

    1 个人作用

    心理健康对于个人来说,乃是事业成功之本,幸福之源,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因为从心理健康的根本意义上来说,就是主体在面临来自环境的挑战时,能充分利用其心理机制的调节潜能,作出适应性的行为和活动的抉择,才能事业有成。人生在世,面临境遇的挑战,将是不断的。风雨人生路,难得平安程。弱者常悲戚,强者得生存。为人当自强,心理必健康。这乃是处世之道。只有心理上的强者,才能战胜一切困难。事业越大,困难越多,越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凛然不俱,作出良好的适应性行为抉择,完成良好的适应性行动。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乃人生幸福之源。

    2社会作用

    社会是人群的结合体。个人是社会生活的实体。心理健康的个人意义,同时意味着巨大的社会意义。从心理健康的社会作用来说,乃是强国之本。因为人民乃国之根本,只有全民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一切财富的创造才能有充分保证。启迪民智,历来都是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的强国之策。我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优秀民族,在于具有勤劳、勇敢、好学、创新等特质,在于全民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全民心理健康,乃是国家兴旺发达之源,富强之本。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与思想基础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什么样的人才是心理充分健康的人,这历来是心理健康研究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目前,由于人们的观点、方法不同,对此没有一致的认识。

    我们认为,确立心理健康的标准,必须以良好的社会适应为根据。从浅层的显性表现来说,心理健康应有下列六项特征:

    1敬业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职能。因此,人对待生活和事业的态度,必然成为社会适应的首要构成要素。只有对待生活与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全心全意的人,才能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2乐群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不能离群索居。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具有乐于与人共事相处的乐群意识,才能立身处世。为此,乐群必然成为社会适应的构成要素。只有具有乐于与人相处的乐群意识的人,才能对社会生活良好适应。

    3好学

    人对社会生活的动态适应,必须依靠其内在的心理调节机制才能实现。人的心理调节机制,需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逐步建立并发展与完善。因此,好学是社会适应不可缺少的前提。只有勤于、乐于和善于学习的人,才能跟上时代发展,对社会生活良好适应。

    4创新

    人是人类历史文明的缔造者。历史的洪流永远向前,人类文明永不止步,创新是历史的主流。只有刻意求新,永不墨守成规的人,才能对川流不息的历史潮流,做出良好的适应。尤其是在信息时代,社会的革新周期大大缩短,合作与竞争日益加强,创新特性的作用日益突出。

    5坚忍

    任何工作、事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总是艰难而曲折,只有在困难面前永不畏惧、毫不动摇、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的人,才能事业有成,才能对社会生活良好适应。

    6自制

    人的需要及欲望是多种多样的。人不能无欲,也不能禁欲。人的欲望的满足,必须受制于社会规范。人在现实生活当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诱因,并引起内心的冲突或多种相对立的动机斗争。人需要依据社会规范的要求,来制止那些不正当的欲念。因此,自我克制能力是节制欲念、良好适应社会所不可缺少的特,陛。

    上述六项品质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共同组成一个良好适应的调节系统。它们各有不同的层次,随着相应经验的获得,以及心理调节结构的构建而不断发展。

    (二)心理健康的思想基础

    从心理的结构观点来说,上述六项显性特征,受主体更为内在的隐性的思想意识制约。直接制约上述六项特征的思想意识,有以下几方面:

    1个体对社会的意识

    其中包含对社会与事业的认识及其情绪体验。

    2个体对群体的意识

    其中包含对群体的看法,以及在群体社会中的实际感受。

    3个体对自身的意识

    即自我意识,包含对自我潜能的评估,对自尊、自爱、自强、自理等的认识与体验。

    上述三种意识,受制于主体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以上可称为我们对于心理健康的结构观。

    四、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1心理健康并不是人本主义学者马斯洛、罗杰斯所说的那样,是人自身固有潜能自我实现的结果。我们从心理的能动反映论出发,坚持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社会适应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体的构建活动,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心理调节机制的基础上实现的。人固有的,依靠自我实现而形成的,仅是实现自然适应的生理调节机制,不是实现社会适应的心理调节机制。心理健康有待于完善自我的心理调节机制的构建。心理健康必须通过学习以及相应的社会适应经验的获得,相应的心理调节机制的建立,才能实现。

    2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功能是通过有关心理健康经验的传递而实现的。因此,在教育系统中,所传递的经验内容本身的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任意的,必须是适当的。因此,未经专门训练,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人,决不能充当“辅导员”、“咨询员”、“心理医生”或“治疗员”。

    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一种双边双向的协同互动过程,其成效取决于互动双方的主动性。这是强制灌输或放任自流的“自由学习”所不能奏效的。

    4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了解当前心理疾病防治的迫切性。当前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心理负荷增加,心理疾病越来越多。

    5学校应根据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不同原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健康不良的原因来看,绝大多数并不是原发性的或身源性的,即不是生理型的,也就是说,不是由于生理上的先天不足或后天创伤造成的。与此相联系,绝大多数心理异常是属于继发性的或心源性的,即,心因型的,也就是由种种心理适应不良,或心理障碍造成的。

    在继发性的心因型不良类型中,就其发生根源来说,又可分为师源性的与学源性的两种类型。所谓师源型,指的是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根源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举止不当。例如一些教师,严重缺乏应有的教育素养,谩骂、讽刺、挖苦学生,严重挫伤其自尊心、自信心与进取心,有的甚至对学生实施残酷、野蛮的体罚与变相体罚等等;所谓学源型,指的是心理适应不良的根源来自学生自身。一些学生往往由于种种原因而表现出怯懦、粗暴,或种种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如欺骗、说谎、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甚至拦路抢劫、伤人、杀人等等。

    (此文摘编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试刊1、2期) (冯忠良 冯 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