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320030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概念辨析(2)
http://www.100md.com 2002年3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9期
     色彩,较能体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承担者的内涵,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对学生而言也有某种亲切感,因此有学者认为这种称谓较为合适。但就如前所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以为“心理辅导员”的称谓也不十分理想。

    事实上,就目前情况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是对学校此项工作承担者的最合乎实际的称谓。这一称谓既能涵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承担者的所有角色,又与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提法基本一致。当然,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我们的中小学中也将出现“学校心理学家”的称谓,或者随着此项工作分工的具体化,这一称谓也可能出现进一步的分化。

    三、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场所”的概念

    顾名思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场所就是学校用来开展或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地方或空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有很多,如课堂(教室)、校园、活动中心、校外实践基地等。但这里指的是专门而固定地用于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心理咨询室”。

    众所周知,目前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学都设置有心理咨询室,这种设置无疑是必要的,但凌乱的称谓却值得推敲。时下常见的名称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专业色彩浓厚的名称,即“心理咨询室(中心)”、“心理辅导室(中心)”等,其中又以前一种称谓居多;另一类则是无太浓专业色彩的称谓,如“阳光心理室”、“青春心理屋”、“知心朋友屋”等。这一类名称时下在某些地区的一些学校中也能见到。

    我以为,对学校中心理咨询场所(机构)的命名,虽然没有完全统一的必要,但相对统一仍然是需要的。

    其一、像目前这样中小学普遍使用“心理咨询室”的名称是不妥的。“心理咨询室”的称谓或许可以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却是“讳莫如深”。这种“精神医学门诊般的感觉”确实让不少自知能力不强的小学生和闭锁心理强烈的中学生在“心理咨询室”门前望而却步。因此,对中小学而言,使用前述的第二类名称可能也是不错的选择。这一类名称有一定的专业含义,又契合学生的认识接受心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当然,对高校而言,“心理咨询室(中心)”则是合适的称谓。

    其二、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心理辅导室(中心)”都是可以统一使用的较为合适的名称。这一名称既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意义,又统合了此项工作中“主动”与“被动”的双重功能,较符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

    四、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的概念

    严格说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概念,而是一组概念的总称。它指的是人们在评价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时所使用的若干概念。

    近年来,随着新的健康理念的深入人心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推进,社会公众(包括教师、家长)、大众媒体对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有关调查、报道、评论等也是层出不穷。但在对学生心理行为以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时,往往存在着滥用临床心理学名词术语的现象。有些文章(有的甚至是比较专业的文章)为了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人为夸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有的更是动不动就冠之以“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理异常”等名称。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我以为,“心理问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问题”指的是包括“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在内的个体所有的心理问题,通常还有轻、中、重度之分,一般性与特殊性之分;狭义的“心理问题”是指个体由于外部影响或内部失调而引起的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现象,如因被教师批评、考试失败、同学误解等而导致的困惑、疑虑、苦闷与迷惘等。狭义“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很高,可以说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不时出现这一类问题,但出现这一类问题的人其心理功能并未受到明显的影响,因此并未构成“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目前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大都是此类心理问题或叫做“一般性的心理问题”。

    “心理障碍”是心理功能发生局部障碍的表现。产生心理障碍的人通常会在从事某些活动时有一些明显的不适表现,反应方式出现异常,适应水平显著下降,活动效果受到严重影响。有各种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通常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这些人必须靠“他助”才能康复。

    “心理疾病”是心理功能出现严重障碍的表现,当事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十分低下,活动能力部分丧失,基本上无法维持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如各种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患者等。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数在总人口中大约占2%左右,一般都需要住院治疗。

    从临床角度看,“心理障碍”、“心理疾病”都伴随有心理症状,心理症状是它们的表现形式。“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人都是“心理异常”的人。

    不可否认,目前有一部分学生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也确实比以前多了。但同样显而易见的是,目前我们对学生心理行为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往往是将狭义的“心理问题”等同于广义的“心理问题”,将一般性的心理问题与严重、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相混淆,以致于有些人说我们的中小学学生50%都有心理问题。对此,林崇德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不严肃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论调。真要是这样,我们还办学校干什么,干脆办心理医院吧;我们还要那么多教师干什么,干脆都当心理医生吧。” (见《教育的智慧——访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林祟德教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3月刊)林教授的这番话当是对我们最好的警醒。

    栏目编辑/王 莉 (叶一舵)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