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3200294
善待心底那份情(1)
http://www.100md.com 2002年3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9期
     “我觉得世上的人都太虚伪!”

    小欣在她的一位好朋友的陪同下来到咨询室。当时她神情黯淡,面容拘谨,眼圈儿有些发红,眸子中透着愁云,让人感到她内心似乎有某种急需解决的困扰。据她好友说,小欣很痛苦,在上午的课堂上竟然两次突然哭出声来。

    我真诚地安慰小欣几句后,开始鼓励和引导小欣讲述她的故事:

    “我觉得世上的人都太虚伪!”小欣开口第一句话就让我感到惊讶。我感到了这句话的份量,便用较轻柔的声音提示:“能说得更明白些吗?比如说举个例子。”“明明答应了的事,却不信守诺言;明明说好了不做的事,却背着人家偷偷地干,您说这虚不虚伪嘛?”说这话时小欣显得很气愤,气愤的背后蕴藏着某种失落。“难道有人辜负了你?”我进一步提示。“辜负!那倒谈不上(显得有些无奈、痛苦)。”沉默了一会儿说道:“或许是自己命太苦吧(无奈地)!”小欣停顿了一下后,望着我,低沉地继续说:“我付出了很多,却从来没有获得任何回报。”“我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有些失落、有些难受,但是,能说得再具体些吗?”我注视着她,用眼神鼓励她往下说。一阵沉默之后,小欣终于说出了她的经历。

    她现在是高二学生,在高一刚开学不久,她喜欢上了班内一位男同学小A,小A不仅英俊幽默而且聪明好学,当她发现自己对小A产生了依赖和爱恋时,便大胆地给小A写去了表白信。可是,对方迟迟没有作出回应。她又满怀希望地写去了第二封信,并焦急地等待着。但是,对方依然反应平平,似乎若无其事。她有些急了,请好友去当面询问小A的想法,小A的回答却是:“在高中阶段不想做那些无聊的事,不想浪费时间。”面对这种回答,她很伤心、很失望,但是她默默地承受了。一个月后,就在她失落的心情已趋平静时,一次偶遇几乎使她的脑袋完全炸裂。她发现自己原来喜欢的那位小A同学牵着同年级另一位女生的手在黄昏下的大街上很有情调地走着,他们说笑与嬉闹的样子刺伤了她内心深处的那份自尊,她气愤地扭头就走,口中不断骂道:“卑鄙!”“虚伪!”

    事后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极力避开小A,也很少和其他同学说话,试图将所有精力用在学习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成绩也确实好过一段时间,但是过分的压抑和自我封闭使她渐渐地感到郁郁不乐、心情烦躁、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学习成绩开始下降。不过,即便身处这样的心境,她还是没有向外界“求助”,坚强地跨人了高二,继续用自己的方式学习着、生活着,直到有一天另一位从外校转学来的男孩儿小B出现在她的眼前。

    小B虽然不及小A英俊幽默,但是他的坦诚、大度、正直、富有同情心和乐于助人深深地吸引着小欣。经过短暂的思想斗争后,小欣情不自禁地又拿起了那支书写自己内心渴望的笔……等待一没有回应一再等待一依然没有回应。这次,她没有紧接着写第二封信,而是选择了当面向小B表白自己的心迹。小B很理智,婉言拒绝了她。小欣不甘心,认为是自己“表情”不够,她相信“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她总是寻找一切机会靠近小B,用各种方式取悦小B。但是,小B似乎不太懂这种“音乐”,总是躲躲闪闪、吱吱唔唔,确实避不开时就应付了事。

    两个月下来,小欣几乎绝望了。她始终不明白自己的真情为什么就唤不起小B的一点“怜悯”(这个词是小欣在诉说中所用的原话),不仅如此,班内一些同学的嘲笑更让她感到无地自容、尊严全无。她觉得自己太失败了。渐渐地,她又回到了认识小B之前的那段日子:少言寡语、烦躁厌倦、抑郁自卑、精神恍惚,若不是课堂上失声痛哭引起同学和老师的高度重视,或许她现在也不会走进心理咨询室。

    倾听小欣的诉说,是很需要耐心的。她说得很慢,断断续续,时不时会哭出声来。我很理解她的心情,任她自由宣泄,并不断通过表情和肢体语言作出恰当的回应。

    “就像肚子要饿一样,情感也会因需要没得到及时满足而感到饥饿!愈是饥饿,就愈是想补充‘能量’,而与异性交往能最直接、最有效地填补这种饥饿……”

    凭着职业敏感,我初步断定小欣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由青春期情感困惑而产生的情绪抑郁。虽然我很清楚这种心理压抑、心理抑郁主要源于小欣的情感需求多次受阻,但是理论和实践告诉我,这种心理问题一般都有性格方面的原因(事实上,在交谈中我已依稀感觉到了这一点)。为此,我没有急于就事论事地与她谈论解决途径,而是把谈话的方向引向了了解影响她性格形成的幼年经历和家庭成长环境(关注来访者的幼年经历,往往能获得更多咨询信息)。

    原来,小欣的父母双双是聋哑人。父亲是先天聋哑,内向拘谨,只知干活,很少与她交流(她年幼时,父亲常打她);母亲是后天聋哑,勤劳踏实,能与她进行一些手势交流,可惜在她读初三时不幸逝世。母亲离去后,小欣一直跟着外公住,外公曾是军人,一贯威严,非常正统,小欣根本无法与他沟通。正因为这样,小欣自小内向、沉默少语、缺乏自信……

    在获取了充足的咨询信息后,我开始做“助人自助”的工作。我决定用认知领悟疗法、现实疗法和行为疗法引导、帮助小欣走出困境。

    首先,我引导她合理地认识自己的情感。我和她一起探讨青春期的心理和情感变化,让她明白青春期性心理萌动是正常的心理反应,这种情感需要和冲动也不只她一个人有,对她想交异性朋友的想法表示理解。

    “当然,你的这种情感需要可能会比其他人强烈些。”我说。她有些惊诧,不解地问:“为什么?”我稍作停顿,探讨式地问她:“你不觉得自己内心深处有一种心理饥饿吗?”她略有所悟,用期待的眼光望着我。为了给她一点思考时间,我没有急于回答。见我久久没说下文,她迫不及待地问:“什么饥饿?”“情感饥饿!”我放慢语速有力地答道。“情感饥饿!”她重复了一遍,似乎悟到了更多。“你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你自小缺乏最充足的情感关爱,由于父母残疾,你从他们那里得到的关爱必定很有限,尤其是你母亲去世后,你显得更加孤独、寂寞。”小欣很认同我的分析,不断点头。“就像肚子要饿一样,情感也会因需要没得到及时满足而感到饥饿!愈是饥饿,就愈是想补充‘能量’,而与异性交往能最直接、最有效地填补这种饥饿……”小欣目光为之一亮,好像找到了困惑的症结。鉴于此,我巧妙地结束了第一次咨询,请她回去后认真整理自己的思绪,并想一想自己在性格方面有哪些不足。

    只有她认识到自己性格方面的弱点并努力改变,才能真正获得心理的成长

    一周后,当她来寻求第二次心理咨询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就事论事地谈论“中学生相恋”成功的可能性和她的性格“缺陷”上。虽然 (魏祥明)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