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3200243
美国心理教育面面观(2)
http://www.100md.com 2002年4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10期
     称为有教养,但严谨的家规,不可能一点儿不扼杀孩子纯真的自我。中国家长大都对孩子以居高临下的长者身份说话,而美国家长则平等对待孩子,父母与孩子说话如大人之间的探讨。这些,在美国电影中表现得很真实。对于男孩儿,美国父母从小对他们讲的一句话即是“做个男人(Be a man)!”爸爸修车时孩子也动手参与;孩子提出的问题,家长一定会认真对待,甚至会全面认真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如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儿在开玩具汽车时,父亲会问他是否使用了安全带?驾驶执照怎么没带?你无照驾车,警察会怎样?父亲会一五一十地讲得头头是道。要按我们的思维习惯看,小孩儿懂什么?何必和他费口舌。但美国家长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家长和孩子虽在年龄上有差异,但在地位上是平等的。美国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非常可爱,在我们看起来有时或许很可笑。

    在美国,我感受最深的是父母为孩子花费的时间很多。有了孩子,就一定要享受做父母的责任和欢乐。微软的创始人盖茨除工作外,所有时间都与孩子在一起。美国很多事业极成功的父亲,都拿出很多时间陪孩子游玩,他们认为这是家庭生活最重要的部分。

    对孩子来说,父母不仅仅是保护人与抚养者,孩子与家长的关系也不仅仅是金钱物质关系,对孩子来说,家长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榜样,一个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英雄。高尔夫球巨星Tiger Wood,他能赢得辉煌的业绩,与父亲对他多年持之以恒的培养息息相关。两岁时,别的孩子在玩玩具,而他已开始学习握高尔夫球杆了。父亲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在外人眼里近乎残忍。他三四岁时,快打进洞的球,父亲会把球拦住,不让球进洞。他气得直哭,而父亲说: “孩子,这就是现实。现实赛场上的情形要比这恶劣得多。没有信心和坚强的意念,在还没有开始时就已经失败了。”

    正因如此,所以美国家长都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和以身作则。为了孩子,常有人放弃如日中天的事业。我身边的美国人一再叮嘱我:“一定要趁现在孩子需要你时,多教养和多享受他们的童真。孩子长大离开你后,这样的经历就再也回不来了。”

    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没有亲自将孩子带大,没有履行家长的职责,是见不得人的家丑。那些置事业于家庭子女之上的家长,才让美国人觉得莫名其妙和不可思议!

    美国薪金最高的电视女播音员巴巴拉在非常富有的家庭中长大,她的弟弟两岁时夭折了,姐姐有先天智力残障,家里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她身上。她从小就有坚强的信念和使命感,无论到哪里都要争第一。她大学毕业时,父亲的生意一落千丈,最终破产。但她牢记父母对她的期望和嘱托,只身闯入男人主宰的电视媒体世界,面对各种挑战,经过努力,终于坐上了的主播宝座,并且从20世纪70年代一直坐到今天。

    三、性教育的开展

    美国学校的人体生理卫生课及性教育课比我国开设得早。我国对这方面课的叫法比较含蓄,称为生理卫生或青春期教育课,不像美国性教育课那么直白。而且我国一般在中学时期才开始向学生讲授这方面的内容,所学的内容也不像美国学校那样直截了当。在国人看来,我们的孩子在这方面开化得比较晚,如果过早地让孩子接触性知识,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美国小学二年级学生,就已开始接触人体生理卫生课,初中一年级,学生已接触性教育。高中的性教育课常放映这样的电影:一男一女约会,两个人的动作愈来愈亲密,就在关键时刻画面换成动画片。只见一群精子追逐一个卵子,跑得最快的精子撞到卵子,两个结合在一起。又回到电影镜头,女孩子的肚子开始大起来……

    电影放完后,学生们问教师的问题全是如何预防怀孕、性病和避孕套的种类等。从学生所提的问题已能察觉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考虑,已远远超过粗浅的好奇和了解。在没有考虑或明白责任、贞操和家庭是怎么回事时,他们已经在品尝“禁果”了,而对后果,在他们看来却不很重要。

    当代美国学生,在学校得到的性知识,不仅在质与量上走在世界前列,而且美国的新闻媒体和电影、电视对性方面的渲染与夸张,也让青少年潜移默化地认为性行为是人的本能,没什么大惊小怪。学校开设性教育课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学生不要盲目地做事,但对年仅11岁,对性还处在朦胧状态的孩子就开始强加性教育课,是否有必要还值得商榷。同时,学校公开给学生发避孕套,学生也可以到校办公室领避孕套,这是否会给学生一种错觉,认为做这样的事没有关系?

    美国学校及家庭的一些做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与帮助,给我们心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方法,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并不是一切办法都适用,我们要结合中国孩子自身特点寻求合适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让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成为可造之才! (刘 魁)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