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3200233
放飞自由的心灵
http://www.100md.com 2002年4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11期
     何小丽并不是我的学生,她是我一位朋友的女儿,就读于某重点高中。朋友说她最近学习成绩下降了,请我趁暑假给她补习一下功课,我答应了。于是,小丽走进了我的办公室。

    第一眼看见小丽,只想到两个字——清纯。她有一张十分学生气的面孔,一双眼睛清澈单纯,很显然是那种心无旁笃、专心学业、乖巧听话的孩子。我们闲聊了几句便进入了正题。然而,在给她补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她悟性很高,不仅一点即通,而且思路清晰,反应迅速。

    这使我感到十分困惑:这样的学生,在学校里功课应该是优秀的,为什么还需要补习?我没有贸然询问,只是在补习结束时,装作不经意地问了问她的期末成绩。小丽的脸一下子红了,很羞愧的样子。说这次考得很不好,都没脸见人了,还说自己越来越笨了。我说不会吧,便把刚才对她的印象十分肯定地讲了出来。小丽睁大了眼,惊讶地望着我,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我感觉到她似乎有什么心事,只是我们初次见面,她不能十分信任我。我没有继续追问下去,只是告诉她我很愿意继续为她补习功课。而且,我没有跟她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但我肯定她还会再来的。

    不出所料,一周之后小丽给我打来电话并再次来到我的办公室,我很欣赏她的勇气,决定单刀直人。我先给她沏了杯咖啡,很诚恳地对她说:“我很愿意帮助你,但我确定你在学业上不需要补习。” “最近我的成绩糟透了。”她的烦恼是显而易见的。 “你以前成绩很好,是吗?” “是的。” “成绩下降的原因有很多,我可以把你的智力因素排除在外。” “可我实在找不出其他原因来。” “那我们就不找了。这样吧,你愿意跟我谈谈你以前的学习情况吗?”

    于是,在咖啡弥漫的香气中,小丽开始讲她自己的故事。她讲得很流畅、很清晰,显然她在心里已把自己翻来覆去琢磨很久了。她告诉我,她从小就是个好学生,在学习上从没让父母操过心。小学和初中,她常考年级第一,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她的绘画也不错,在省里获过奖。她以骄人的成绩和勤奋自强的精神成为同学们的榜样,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 她是父母的骄傲,老师的宠儿,她是“优秀”的代名词……所以,当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时,没有人惊讶,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在小丽的心里,也早已认同了众人的观点,默认了自己的领先地位——我就应该处处比别人强。我天生就是学习的料。现在升重点高中,将来进名牌大学。一切本该如此,不是吗?

    进入重点中学之后,小丽渐渐感觉到学习压力变大了,周围的竞争对手似乎多了起来。她不得已放弃了心爱的绘画,在学习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让自己保持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她又在暗暗地替自己焦急和担心:是不是真的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女生到了高中就不行了?现在才读高二,我就这样吃力,再读下去该怎么办?尤其是当她看到有些成绩好的同学照常打球、下棋、听音乐时,她更加着急:尽管我现在成绩不错,可别人还有那么大的后劲儿,只要再用功一点就可以超过自己了,而我已是江郎才尽了。这样下去,我还能考上名牌大学吗?万一考不上,别人会怎么看我?

    渐渐的,小丽发现自己的注意力不能集中了,上课老走神,掐自己都没用。作业越做越慢,脑子好像转不过来了,记忆力也在减退,英语单词都记不住了。小丽真的很着急,可是越着急,成绩越上不去。老师、父母自然注意到了她的变化,轮流找她谈话,帮她找原因,安慰她,鼓励她,督促她,批评她,然而都无济于事。最后,老师说她太娇气,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父母则叹息女儿大了,分心了,不像以前那样爱学习了。小丽不能同意老师、父母的说法,可又找不到更好的理由来解释自己。她觉得老师、父母都不理解她,不能帮助她,她感到很无助,很孤独……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小丽的委屈随着她的眼泪一起流淌,我感觉到了她内心的矛盾和挣扎。现在,她不仅需要倾诉和宣泄,更需要安抚和接纳。我一直在专注地倾听,让她感觉到我对她的话十分重视。终于她抬起了头,问我:“我说的这些,您相信吗?”

    “当然相信。老师和父母的看法让你感到委屈了,是吗?”

    “是的。我真的很喜欢读书,而且我也没觉得有什么事情令我分心,我连自己喜欢的绘画都放弃了。”

    我看着她,心里充满了对她的同情。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单一,阅历有限,害怕挫折和失败。在他们所遭遇的困难中,学业的挫折恐怕是最严重的。当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他们所产生的焦虑绝不亚于老师和父母。只是由于他们年纪小,应付困难的方式显得不太成熟或不太准确。然而,他们却常常因此受到成年人的责备,被武断地认为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如果我们能不带偏见、真诚地去听听孩子自己的意见和感受,那么我们会有更多的机会去有效地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我们没有能力保证孩子免受挫折,但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地对待挫折。

    小丽是个优秀的孩子。父母、老师的期望与她对自己的过高要求,在成为她学习动力的同时,也构成了一股强大的心理压力。随着高考的临近,这股压力也越来越大,现在已超过了她的心理承受能力,令她产生了焦虑不安的负重心理和达不到目的的挫败感。如果不能及时消除她的这种负面心理,势必会影响她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但是,解决这个问题不能操之过急,要留给她思考的余地和自我突破的空间。于是,我没有急着向她解释什么,只是告诉她我很高兴得到她的信任,并愿意与她一起做进一步的探讨。然后,我们约定了下次见面的时间。

    再次见面的时候,小丽提前到了。我理解她想早些改变自己的迫切心情,但事情的关键是如何让她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几天没见你,在想什么?”我笑着问道。

    “我想了很多。您说我是不是不够坚强?别的同学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但他们却能很快调整过来,为什么我不行?我跟您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脆弱的表现?”

    “不,我不认为这是脆弱。既然这是你的真实情感,你就有权力把它表达出来,并且受到尊重,无论这种情感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我说得平稳而肯定。

    她看着我,笑了,显得轻松而愉快。

    在小丽的头脑里,早已形成了太多的“准则”——我应该比别人学习好;我应该比别人坚强;我应该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等等。如果哪一点没有做到,那肯定是我的不对。然而现在困扰她的、逼迫她的正是这些“准则”。只是她尚未意识到这个关键问题。我们还需要时间。接下来,我们谈了关于学习、成绩等具体问题,也谈到关于心灵、情感等中学生比较关心的话题。我寻找着能帮助她攻克心理堡垒的时机和突破口。

    她对我说:“真奇怪,我每次和您谈话之后,心情都特别轻松。”

    “是吗?”我不动声色地问她,“这会影响你的学习效率吗?”

    “会呀。我觉得只要心情放松,学习效率就特别高。”

    “你确定吗?”

    “是的。每次考试之前,我都十分紧张,拼命叫自己集中思想,可是越着急越做不到,反而在轻松的时候,学习效率很高。”

    “你找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放松自己。”

    “可是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放松。”

    “首先,你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战胜自我。这应当是一个人终生不渝的信念。”

    “我想我能做到。”

    “很好。你的确很优秀,很出色。你是否也这样看待自己?”

    “是的。”

    “所以你觉得你应该处处都比别人好?”

    “是这样。难道这有什么不对吗?”

    “这不对,或者说不够准确。”

    “为什么?”

    我沉吟了一下,说:“今天我给你布置个作业吧。”我取出一张纸,在上面写道:

    我有很多方面比别人做得好。例如:1._____2.____3._____,或者更多。但是在有些方面我可以不如别人。例如:1.______2._____3._____。

    分手的时候我告诉她,多想一想,不必太着急。

    小丽是个很有悟性的孩子。再见面时她不仅完成了她的“作业”,而且还写了这样一句话:“没有人能做到样样都比别人好,既使伟人也不能,所以我也不能。”

    她终于懂得了这一点。我知道这对她是痛苦的,然而又是她必须承受的。她应当建立一个更真实、更合理的自我评价标准,对自己有比较成熟的认识和理解。当然,这肯定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我相信,她一定能跨过这道门槛。

    暑假很快结束了。升入高三的小丽一直和我保持着联系。她告诉我,她已不再强迫自己去达到什么目标,也不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我只要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做,就无愧于我的父母、老师,也无愧于我自己。”

    小丽的话令我觉得她成熟了很多。解除了自我的束缚和重压之后,她找回了以往的开朗和自信,学习变得轻松了,成绩也提高了。我知道这期间她肯定有过波动和挣扎,但无论怎样,孩子都已经长大了。他们应该拥有一片更加广阔和纯净的天空,让心灵自由地飞翔。

    教育的成就,莫过于此。

    (本文获首届“健康杯”征文一等奖)

    栏目编辑/王莉 (孙丽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