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3200141
使学生在融洽的群体心理氛围中学会表现(2)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2期
     四人学习小组也是课堂生生间交往的常用形式。教师在课堂上经常采用学习小组开展讨论、比赛等活动,使小组里的学生在组内都有许多表现自己的机会。即便某些学生人缘较差,这时在特定的氛围下也容易被组内其他学生重视、接纳。同时,为了确保小组学生活动的效果,通常在组内会分工合作,这就增加了学生间的信任,使组内气氛融洽。在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时,每个学生会把刚才那种开放自己、大胆表现的情绪移情于课堂表现。这时不管教师请哪个学生发言,都会得到大家的支持,从而给不敢表现的学生莫大的安全感。当学生在与同桌、与小组内学生的交往中取得成功表现自己的机会时,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增强,与同学的感情就更融洽,也就敢于在全班学习中大胆地表现了。

    (2)引导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学会倾听

    伏尔泰说过:通往心灵的大路是你的耳朵。根据人性的特点,我们知道,人们往往对自己喜爱的事感兴趣,对与自己利益相关的问题更关注,一旦有人倾听自己时,就会感到自己被重视。因此,我们有必要教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学会倾听。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每个学生都只关心自己的表现,却不关心别人,不善于倾听别人。有时在课堂上,一个学生还没说完,便会有性急的学生想替代他说。对于这种情况,如果听之任之,就会挫伤发言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特别是会使内向而有自卑倾向的学生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使得他以后不敢再轻易地表现自己。而带有攻击心理倾向的学生,则会对此耿耿于怀,甚至在课内外采取报复行动,从而影响生生之间的感情。再则,这种行为也不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试想,连同学说什么都没听清,怎么会知道同学的长处,怎么能促使自己深入地学习呢?所以,当碰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提醒学生:“ 静下心来听他说完好吗?”这样,会使正在说的学生有安全感,让想抢着说的学生领悟到尊重他人的必要。

    在平时,教师也要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注意这点。比如,在课堂上可以请被打断发言的学生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特别是那些曾被别人打断过又去打断别人的学生,通过两种不同心情的对比,他们会亲身体验到“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再加上教师采用语言或体态语言的形式,对认真倾听的学生加以表扬和鼓励,学生就会慢慢地认识到倾听别人的重要性。

    此外,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只注意到别人发言时的声音是否响亮、有无语病等,而忽略了对说话内容的关注,这说明他们还没有真正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技巧,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这种技巧。比如,教师可以经常问学生这样一些问题:“ 他刚才的意见,你同意吗?”“ 他说了些什么?”“ 听了他的话,你有什么感受?”等等,促使学生去注意同学的说话内容。在学生个别朗读时,可以要求别的学生评分,并说明理由,这就促使学生静心聆听,会体会朗读中蕴含的情感。同时,在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经常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全神贯注地听,不做无关动作。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会使每个正在表现的学生体验到被重视的感觉,从而提高他表现自我的欲望。

    (3)引导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学会宽容、鼓励

    在课堂活动中,个别学生往往把同学视作学习上的竞争对手,出现“ 严以律人,宽以待己”的现象。即对自身存在的缺点忽略不计,而对别人的缺点斤斤计较、百般挑剔。这是部分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大胆表现自己的原因之一。学生需要鼓励,而最让他们感到举足轻重的是来自同学的鼓励。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之间的鼓励只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形式上的鼓励。最常见的是当某学生发言完毕,教师说:“ 说得好,表扬!”学生们整齐划一地“ 啪啪啪”拍三下。不能否认,这种方式可能会让发言的学生受到一些鼓舞,但拍手的学生则显得像是教师鼓励学生用的一种道具。这种鼓励不是从学生内心出发,而是让学生在形式上充当教师调节课堂气氛的工具,可能会使学生在内心深处漠视他人的成就——我拍手了却不知道他到底有什么好。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学会鼓励的技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允许学生这样表达鼓励:“ 如果你认为同学说的让你佩服,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行动来表示。比如说情不自禁地拍手、喝彩等等。”这样,说的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而鼓励同学的学生其实也在表现自己。而且,与“ 学会鼓励”紧密相连的辅助效果则是“学会宽容”。

    在学生作个别发言时,教师可以引导其他学生说说该生说话(或朗读)中的优缺点。而且规定,必须先说优点,再谈缺点。这样,学生在倾听时会仔细地思考,捕捉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细微优点。这样发言的学生会感受到来自同学的真诚、友好;而鼓励同学的学生也在对他人的评价中,使自己得到人格上的成长。

    三、实证举例

    1三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布置学生仿写一段话。一个较内向的女孩主动把她写的内容放在投影机上,教师要求其他学生提出意见。学生们说:“ 某某某写的这段话是按总分式写的,挺不错”,“ 能正确使用标点”,“ 读起来比较通顺”,“ 我认为字还可以写大一点,写开一点,那样会更整洁”……在这些话中,该女生能明显感受到同学们对她热情的鼓励和善意的帮助,她微笑着接受了大家的建议,改正了错别字。

    2课堂上,检查生字预习情况开始了。同桌互相检查,听同学读完生字后,一些同学竖起了大拇指,另一些同学伸出一两个手指。结束后,学生汇报:“ 某某某预习得好,读得又快又准。”“ 某某其他读得很好,就是在读‘艇’字时,后鼻音没有到位。”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间进行互动交流,每个学生都认真倾听同学读生字,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巩固了自己对生字的识记。

    四、结论与思考

    在和谐的群体心理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更为敏捷,课堂上参与学习和表现自己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学生间的关系更为融洽,交往、合作意识增强;同学间协作能力得到提高,班级凝聚力和归属感增强;学生间表现出的宽容和鼓励,有益于形成良好人格。

    值得注意的是,融洽的群体氛围要营造,更要采用多种方法去保持,因此应更深入地研究,使得这种氛围不光在课堂上,还在班级管理和平时的行为习惯养成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陆莉英)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