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零距离”接触
“ 少一倍的孩子,多一倍的关爱”,以此为特色的“小班化”教育越来越为人瞩目。这一教育带来的对个体受教育充分程度的关注,体现了教育上的人文关怀,为传统班级授课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孩子——少了,教学空间和环境的设计更“ 讲究”了,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组织更“ 精心”了,各种教学方法和教育策略更“丰富”了,师生接触更“ 多彩”了,从而体现出那份关爱——多了。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可以从繁杂的班务工作和规范教育中解脱出来,而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亲密接触,无论从空间上,还是从心理上都拉近了和孩子们的距离,从而实现和孩子的“ 零距离”接触。
空间环境和“零距离”
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教学空间内进行的。教学空间不变,班级学生人数的减少,意味着每个孩子所占单位空间的扩大。有效地运用空间资源,合理地布置教室环境,积极地营造教学氛围,不但能直接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孩子人格陶冶的潜在性影响极大。师生之间、孩子之间的关系也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得更融洽、更亲密。
我在带低年级的孩子时,注意发挥环境教育的隐性作用,发动孩子人人参与美化环境,让每堵墙壁都会说话。“ 生物角”里有我和孩子们一起采购并布置的花花草草和小乌龟、小蝌蚪等小动物,有我们的爱心,小草和小动物们生活得挺惬意。“ 卫生角”的壁橱里,挂着抹布,摆着扫帚、簸箕,放着脸盆和洒水壶。每天早晨或下午,只要一打开橱门,它们就像会说话似的:“ 爱劳动的孩子快过来”,顿时,洒水的,扫地的,抹桌的,不一会儿,教室里就干干净净了。“ 我想知道”一角有孩子们的疑问,有他们认为优美的词语、句子,以及有趣的益智题等,这些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他们。再看墙壁,“ 娃娃家”是孩子们的乐园,随时都有“ 我”的作品,而不是只有优秀小朋友的作品展示。“我们丰收了”一角,一个个大红苹果贴在一张张彩照中间,显得格外耀眼。看来这一学期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硕果累累。
教室环境在唤起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给孩子们潜移默化教育的同时,消除了对老师的神秘感和威严感。因为在这里,我经常和孩子们一起给花草浇水、除虫,给小动物喂食;和他们一起清洁教室;和他们一起进行智力竞赛,比比谁聪明;和他们一起玩游戏,一块娱乐……我们的心理距离缩短了。
小班教学,由于班级规模小,特别是20多人的小班,座位能依据学科的内容、教学方法及孩子的实际需要而排列成各种不同的形式。教师在教室中站立的位置灵活,在更大范围内可以来回走动,最大限度地和每个孩子发生接触,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我在上兴趣活动课《悄悄话》时,撤去课桌,椅子放成三排,每排的人数为8~9人(全班25人)开展传话游戏。(见图一)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让我们天天快乐》中,我采取以师生、学生间的交谈为主要形式,中间穿插游戏“击鼓传花”。因此,我撤去桌子,把椅子排成两个半圆,让孩子之间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也方便了游戏的进行。(见图二)
在小组讨论形式比较多的课堂上,可将桌椅按如下形式摆放:(见图三)
多种形式的座位排列不仅方便了孩子之间的交往,也大大增多了师生之间的接触。教学空间活动余地的拓宽,使教师有条件运用体态语向孩子传递关爱的情意。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孩子,教师在恰当的时机,可以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握握他的手,碰碰他的小脸蛋,这些动作看似简单,却富有人情味,在孩子眼里都是一种师爱情感的流露,能使孩子感到安全、幸福和温馨。师生的情感纽带在不知不觉中越系越牢,这是孩子对教师产生良好心理情绪、心理倾向的基础。
教学策略与“零距离”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加上社会环境与家庭中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孩子的心理问题在某些方面趋于严重。而教师的关爱更多地体现在如何增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如何优化孩子的心理素质,如何开发孩子的心理潜能上,这些都是与每位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友好和睦的教育气氛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条件。因此,无论是在班主任工作中,还是在教学工作中,我都注意创设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心理气氛。平时和孩子说话注意多用商量的语气,如“ 能告诉我你现在的想法吗”,“ 你的意思是不是……”,“你看这样行不行……”等。总之,把孩子摆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主动亲近孩子,悦纳孩子,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并待之以真诚的关心和爱护,从而使孩子产生信任、坦诚、温暖等积极情感,同时也为孩子创造一种自由、舒畅、开诚布公、无拘无束的相互交往氛围,以收到“ 情通理达”的心理教育效果。
我不停地在做这方面的尝试。我的班上有个孩子,很霸道,自己的东西别人不能碰一碰,不然,就认为别人欺负他,就会对同学拳打脚踢,要是谁不小心撞了他或碰了他,他就会马上伸出拳头。每当此时,我总是跟他讲道理,可他却倔强地认为是别人的不对,是别人先欺负他的,还反问我为什么老找他,而不找其他人。其实,我也是了解情况后才去找他谈的。谈的结果呢?虽然他勉强答应下来,但不过几日,又故伎重演。可见单纯的“指导”对他来说并不起作用,于是我改变了教育策略。当这个孩子又一次犯事后,我不像以前那样单独找他来谈,而是把当事的几个同学一起叫过来,各自述说事情经过。在事情的陈述中虽然有一些出入,但由于大家都在场,可以互相纠正,那么整件事就摆在大家面前,是非说得清了,误会也就可以马上消除。事情的处理既清晰又干脆,也让他心服口服。渐渐地我较熟练地掌握了与这个孩子的交流方式。平时我还经常找他单独谈谈,和他探讨同学间的一些相处之道。这样没有心理负担的交谈,他比较乐意接受,也产生了一定的效果。现在虽然他有时还会犯老毛病,但他开始学会与人交往,愿意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了。通过这个孩子的改变,我更坚定了以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的处事方法,也更相信与孩子“ 零距离”接触能带来心灵的交汇。
教学环节与“零距离”
教育本身是以人际交往为前提条件和基本特征的人文实践。在教学中,良好的师生交往不应该是单纯的知识信息传递的过程,而应是全面的人格震动、心灵对话的过程。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就是把课堂教学过程简单化为特殊的认识活动,在教学中忽视孩子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又忽视师生群体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其实在师生交往中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全身心投入,师生的生命活力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焕发出教育的活力,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
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考试、评价……这些教学环节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无一不应引起重视。尤其是上课这一环节,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同样是生字教学,过去常用的方法是教师反复领着孩子读,然后让孩子重复抄写,孩子感觉简单枯燥,效果不好。“小班化”教学中,由于平均分配于每个孩子的时间、空间扩大了,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各显神通,自己想办法记住生字,然后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孩子们有机会在课堂上一展风采,当然很愿意。有的孩子把字编成儿歌,有的编成字谜,有的根据字的结构记忆,还有的把字记成一幅图画……在游戏中,孩子们丰富了想像力,提高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而课堂上人人有机会展示自己、有机会获得别人的认同和赞扬,则让他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些成功经验的积累使孩子信心十足,情绪高昂,朝气蓬勃,产生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情绪,从而促进自己心理素质的提高。然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师生之间“ 零距离”的亲近,一种良好关系的建立与保持。试想,如果孩子讨厌你这个老师,他还会喜欢上你的课吗?他还会在你的课上畅所欲言吗?
在进行现代教育的今天,人们在重视文化、身体等方面素质提高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心理素质的加强。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抓住“ 小班化”教学这一契机,和每个孩子保持“ 零距离”接触,并如春雨润物般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记得伏尔泰说过:“不是铁锤的敲打,而是溪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日趋完美。”教育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胡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