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200032
“非典”时期需要克服哪些消极心态
http://www.100md.com 2003年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6期
     1. 轻视 当“非典”刚刚被发现的时候,人们不知道它有多么危险,以为就是一般的疾病。所以,几乎所有人对它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而是掉以轻心。医护人员给患者诊治时,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结果导致给“非典”患者诊治的医生、护士们被感染和“非典”的蔓延。

    直到现在,也还有一些人认为“非典”离自己很远,在我国染上“非典”的人不过才几千人,即使在广东、北京等“重灾区”,染病者的比例也不过才万分之一。于是,他们我行我素,满不在乎,根本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对“非典”的轻视不利于对“非典”的控制。

    2. 恐惧 随着“非典”病人和疑似病人不断增加,在“非典”比较严重的城市,人们普遍感到恐惧,于是出现了各种应激性行为反应。一是害怕。害怕“非典”,担心自己染上“非典”,于是人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防护措施,如戴口罩,用药皂洗手,喝预防性药水,带预防性药袋,用香或醋熏蒸房间,用消毒液对物品进行消毒等。二是恐慌。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许多人不知所措,于是有些人匆忙逃离“疫区”,更有一些城市曾一度出现抢购药品、生活必需品的现象。恐惧是“非典”时期最普遍的消极心态。

    面对这场“灾难”,在这种“非常时期”,人们产生害怕、担心、恐慌等都属于正常的情绪反应。过于严重的恐惧性情绪反应往往会降低自身的抵抗力、免疫力,严重者还会转变为恐怖症。

    3. 焦虑 焦虑是正常人的一种情绪反应,凡是人们对环境中的一些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和灾祸,或者要做出重大努力进行适应时,主观上引起紧张和一种不愉快的期待情绪就是焦虑。人们在“非典”面前产生紧张情绪是正常的,而且适度焦虑对“非典”的预防与控制是有利的。但是,与正常人发生的焦虑不同,有些人在“非典”面前,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焦虑紧张,终日陷入惶惶不安,坐立不宁,内心异常痛苦,提心吊胆的心理体验中,这便是焦虑症。

    在“非典”时期,人们害怕感染而洗手,不愿别人碰触自己的衣服、用品和身体等类似的现象是正常的。而有些人则反复洗手,反复洗衣服,反复消毒,对这些不由自主的重复行为已经感到很苦恼,但就是不能自行摆脱和排除,这就是强迫症。

    4. 怀疑 有些人怀疑周围的人是“非典”病人,不敢与任何人来往;怀疑空气中充满了“非典”病毒,不敢出门;怀疑自己染上了“非典”,稍有不适就觉得自己得了“非典”。这种怀疑心态一旦严重起来,有可能导致疑病症。

    5. 烦躁 有些人在“非典”时期过于烦躁。他们心烦意乱,烦恼不安,整日愁眉不展,甚至寝食难安。这在被隔离或放假在家的人群中比较常见。由于他们无法与他人正常交往,无法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无所事事,所以他们感到苦恼、烦闷,严重者便产生了烦躁情绪。

    6. 轻信 有些人认为政府隐瞒疫情,认为媒体发布的各种信息都是“有水分”的,甚至是虚假的。有些人不相信本单位的领导,认为他们故意隐瞒本单位的疫情。于是,他们宁可相信别有用心的人胡说八道,也不相信组织;他们宁可轻信各种谣言,也不相信真实信息;甚至怀着不满的心情传播小道消息。

    7. 冷漠 在“非典”时期,有些人冷眼旁观,把自己作为局外人。对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的局势置若罔闻,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熟视无睹,对社会各界的积极行动无动于衷。这种冷漠、麻木的态度与当前的形势格格不入。

    8. 投机 在“非典”时期,有些利欲熏心的人,利用这个机会谋取私利,大发国难财。他们生产销售伪劣药品、伪劣口罩等,坑害人们群众。有些人则哄抬商品价格,乘机谋取暴利,损害顾客的利益。这种投机心理和投机行为,影响恶劣,严重破坏抗击“非典”的工作。

    9. 悲观 在“非典”面前,有些人悲观失望,认为“非典”病毒种类繁多,人类根本不可能战胜它,最起码不会在几年之内战胜它。在他们看来,“非典”是不可战胜的,“非典”是不可控制的。

    当然,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尤其是生活在“重灾区”的人们,难免会产生一些恐惧、焦虑、烦躁等消极心态。当人们知道全世界有关的科学家都在夜以继日地进行研究的时候,绝大多数人不再听信谣言,不再恐慌,而是期待着科学研究的突破,人们懂得只有依靠科学,才能最终战胜“非典”。但是,有一些人在“非典”时期却产生了怀疑、轻信、冷漠、投机、悲观等心态和行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面对“非典”的严峻挑战,我们应当尊重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我们应当认识到“非典”并不可怕,更可怕的是人的消极心态,只要我们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非典”,就一定能战胜“非典”。 (丑 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