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3199993
新课程环境下的呼唤:还孩子以童真
http://www.100md.com 2003年3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7期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学要“与生命对话”,“师生进行精神交流”,要表现出真情实感。但实际上人们常常感叹,我们身边的很多孩子似乎缺乏一种能力:即儿童不会说儿童的语言,行为像个大人,这不能不让人忧虑:今天的孩子们还有自己的言行吗?这样的言行的孩子长大还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面对人生吗?因此,在小学阶段还孩子以童真很必要,那怎样才能使孩子开开心心地享受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童年呢?

    一、富有童心,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如果孩子所受到的熏陶和教育超越了孩子的接受能力,所模仿的对象成人化,孩子每天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大都超过他们本身的接受能力,最终会导致孩子成人化,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在学校,老师始终控制着孩子,硬灌输给他们面面俱到、孩子难以承受的知识,并提出过高的、孩子难以承受的知识和孩子难以忍受的要求,从而过分刺激孩子的智力,使孩子无法醉心于自己喜爱的游戏和活动之中,这必然导致童心早泯。因此,教师要富有童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尽量让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生活,使孩子从以大人为伙伴的环境中解脱出来。

    教师要多组织学生感兴趣的有益身心发展的游戏、活动,在学生参与活动的同时,教师也要成为其中的一个角色,与学生一起游戏,多体验学生的生活,这样对呵护学生的童真有很大的帮助。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就是说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去体验他们的感觉。

    二、倾听童言,还孩子说的权利

    孩子的生活是活跃的、多变的,生活中,他们对万物充满好奇,以新奇的目光去看世界,所获得的也是独特的、充满童趣的。他们的表达通常表现为童言无忌。孩子们不像成人,他们很多时候,都是脱口而出,没有任何世俗的顾虑。这种无拘无束的思维和表达恰恰是他们创造力喷发的源泉。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采取宽容、赏识的态度,善于倾听孩子说的话,还他们说的权利,鼓励他们把自己的真实想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面对学生的个性化语言,教师应该加以鼓励、引导、保护学生的个性化语言。不要因为学生说得不够具体,不够完善,不够明白而制止学生想说的念头,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学生丧失自己的个性,造成有话不敢说,孩子的童真也会因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三、理解童行,还孩子玩的权利

    贪玩是孩子们的天性,要给孩子自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不要把孩子控制得太死、太严,尽可能停止对孩子进行填鸭式的教育,尽量做到不给孩子增加额外的负担。对孩子的成长不急于求成,更不能拔苗助长。我们认识到这些以后,就应该调节好孩子的作息时间,该学习的时候就学习,该玩的时候就必须让孩子们尽情地玩,开开心心地玩,有些时候,他们在玩的过程中也能学会不少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会使大脑更加灵活,更富于创造性。例如,“老鹰捉小鸡”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球类游戏和玩中跳等都能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我们要鼓励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人际关系的准则,使孩子们逐渐具有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乐于帮助他人和接受他人帮助的态度,体验尊重和被尊重的感情,养成美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在同伴的友谊中健康成长。因此,不要总是以为玩浪费了孩子太多的时间,看、管、盯、压、吓的管理方法只会使孩子过早地进入成人世界,丧失孩子的天性和个性。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远比在教室里正襟危坐学得更生动、更深刻。

    四、享受童趣,与孩子一起成长

    可以享受童趣是一件非常幸运和幸福的事,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孩子,因此,我们无疑是一位幸运者。有时孩子们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姿势都会给我们带来乐趣,因为这是成人难以再做到的事情。面对这些,我们要去尊重它、欣赏它,这样对学生对自己都是非常有益的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童真是一种美丽,一段短暂而难忘的难以唤回的童话,它可以给孩子带来丰富的想像力。世界在儿童的眼里犹如童话一般。童真将会使我们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我们行动起来,贯彻新课改的精神,以新的育人观念塑造真正快乐的、充满生机的学生。 (杨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