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3199971
多维整合是心理健康教育独特的育人功能
http://www.100md.com 2003年3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8期
     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由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多维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各要素之间具有密切的互动作用和因果联系。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三个方面的整体联系,才能有效地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这种系统论的观念,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哲学理念,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基本特征。

    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等各项教育活动相比较,有一个独特的育人功能就是指导学生对于自身的全面认识和整体驾驭。心理健康教育依据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学生了解有关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者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知识,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与环境的矛盾,学会调节情绪、控制行为的心理保健技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去争取学业的成功。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指导学生在认识和改善自我以及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两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这种教育内容的独特性,赋予了心理健康教育鲜明的多维整合性的育人功能。这里所说的“多维整合性”有两个基本含义:

    1.教育内容的多维整合性

    指导学生不仅了解有关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每一方面的科学知识,还要全面了解三者的相互联系,从整体上认识和掌握自己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变化规律,在自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中不断调整“自我统合感”,力求准确地回答“我是谁?”“我将走向何方?”真正实现“认识你自己”。

    任何一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例如,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同伴关系中的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等等。在这些动态的关系之中,一旦失去某种关系的平衡,都会由于系统的整体性失衡而引发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而维持各种关系平衡的支点则是个体认知的经验系统,经验系统的核心是个体的价值观念,具体表现为个体的价值取向。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评价自我,就会失去稳定的自我价值感,造成心理失衡。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内容应该是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内容各异的“关系”,维护心理平衡,发展健全人格。仅就观察的视角而言,已经远远超越了某一门学科的知识范围。

    2.思维方式的多维整合性

    我国目前中学生的素质状况表明,缺乏关于认识人自身的科学知识和由此而引发的科学思维的贫乏是导致青少年心理失衡的根本原因,或者说是中学生心理世界“哲学的贫困”导致了中学生的心理失衡。他们观察分析问题往往是直线性、绝对化,缺乏运动、矛盾、个性和相对等唯物辩证的观念。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运用科学思维在各种关系中正确地整合各种信息,以决定自己的价值取向,以判断行为的趋避,从而获得合理、稳定的自我价值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基本分为治疗性和发展性两类,针对这种状况,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积极发展的目标。它不同于社会上的心理治疗模式,而要突出心理辅导的教育性。这种教育性在内容上不仅要教给学生有关事物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用科学的思维整合处理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信息,学会在各种“矛盾关系”中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寻求心理平衡的支点,实现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也表明,凡属科学的理论体系无论是哪一种理论取向,都包含各自的哲学理念,其中一些心理辅导的理论体系中都包含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我国著名哲学家陈先达教授指出:“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森田的顺其自然,到所谓行为主义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等,说到底都有个哲学问题,即如何认识自我,认识生理与心理、意识与潜意识、行为与情绪相互关系的问题。”“心理咨询和疏导,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树立正确的哲学思想。”事实正是如此,有的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能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运用相应的哲学理念帮助来访者改变非逻辑的认知模式,实现认知重建,从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比如,“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就带有这种明确的教育性质。带有浓厚东方文化特征的“森田疗法”也以其具有比较完整的哲学内涵,被东西方学者称为“生活的哲学”。它以“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心理保健原则指导来访者实现观念和行为的科学“整合”。学校的心理辅导就是综合运用各种理论取向,帮助学生解决一个个具体的心理问题,实现一次次暂时相对的“心理平衡”的过程中,由个别到一般地、逐步地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学会在各种“关系”中整合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提高他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行为方面的综合能力。

    思维方式的多维整合性强调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既是实现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成果之一,而对于人才的培养则是一项奠基性的育人成果,因为辩证思维的头脑是当代优秀人才素质的核心。

    这种多维整合性育人功能,特别是其中指导学生对自身科学全面的认识和驾驭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最显著的区别。在我国中小学的全部教育活动中,“德、智、体、美”四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了培养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和驾驭自我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德育突出了认识和驾驭自我的教育活动,但是传统德育的内容基本上偏重于政治思想、道德规范方面的教育和修养;智育是学校中的主体教育活动,而智育中的各学科教学活动从内容到方法,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各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也有对于学生自我认识的教育活动,学生的主观世界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教学目的所限不可能安排这方面系统的知识讲授和相应的行为训练;体育和美育活动与其他智力活动相比具有显著的陶冶情操的作用,但是也基本属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体育对于自我的认识和驾驭比较明确,但是更多地局限在身体的生理功能方面;美育主要是通过生动的审美形象进行审美教育,也难以帮助学生全面评价和驾驭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可见,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教育还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我,从而悦纳和发展自我,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去开创成功。

    正是因为我们原有的整体教育活动中,没有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明确树立“整合性观念”,才使得我们的校园中一直存在这样一种畸形现象: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虽然是驾驭学科知识的能手,却往往是认识自我和把握自身情绪、行为的低能儿,而且最终影响智力潜力的发挥,难以取得学业的理想成绩。其根本原因正是这些学生虽然在各门学科中学习了包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观点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这些知识和技能,只是作为一种备考的内容记在他们的脑子里,根本没有成为他们认识自我和驾驭自我的生活智慧。他们不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正确认识自我和环境,认识往往失之偏颇,情绪和行为也容易走向极端,乃至形成心理障碍。古人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的教育不能使受教育者在个体与环境复杂的互动关系中正确解决“认识你自己”的基本问题,也就不能使更多的学生张开个性的翅膀,充分得到发展。

    大量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把相应的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整合性思维方法及时教给学生,我们就可以造就出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例如,有些中学生在性格和思维方式上,追求完美主义的理想境界,不允许自己的情绪有波动,不允许自己有偶然的“走思”。一旦偶有“走思”现象,就感到不安,就认为自己是一个意志软弱的人而感到苦恼,于是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要关注自己是否在“走思”。结果,这种苦恼关注反而更加强化了自己“走思”现象的出现,最终失去自信。这类学生还容易发生过度考试焦虑的心理障碍。在比较重大的考试中,这类学生由于过度焦虑,造成“意识范围狭窄化”的发生而出现思维迟缓,回忆能力下降的状况,以致平时完全可以做对的题目也找不到一点思路,甚至陷入高度恐惧,大脑一片空白,无法继续答题,发生所谓的“晕场”。解决这类问题就涉及对于人的“认知、情绪、行为”三者互动关系和正确控制情绪方法的认识。个体在行动之前正确调整认知能够有效地改善情绪,能够调整动机强度,提高兴趣,对行动有直接导向和控制作用,但是往往在调整了认知之后有两类情绪反应不会有显著改变,一类是人类本身的自我保护性情绪反应,比如焦虑状态。有期望就一定会有焦虑,期望和焦虑相伴而生,相辅相成,只有程度的变化,但不会完全消失。另一类是在以往行为中长期反复出现的情绪反应,或伴随强烈情绪反复出现过的情绪反应,尽管不是长期反应,也会由于“杏仁核”的作用自动出现。情绪反应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的独立性和滞后性使得有些情绪状态不能单独依靠调整认知加以改变,但可以按照这个规律依靠支配行动改善情绪状态。所以,控制情绪有两把钥匙,一个是认知,一个是行为,二者要结合,认知是前提,行为是中心环节,也是对情绪状态的评价标准。

    依据这种自然规律,我们按照森田疗法理论设计了一个防治过度考试焦虑的心理训练程序,即“森田放松训练法”,也可称作“关注行为放松法”。这一训练方法将认知、情绪和行为三维要素整合起来,指导学生科学了解三者的相互联系和互动作用,紧紧把握“行为”的核心作用,有效降低了过度的考试焦虑。

    再如,性的知识是关于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的科学知识,性教育应该成为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然而由于教育的失误,一些中学生对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发展规律缺乏科学了解,为此产生诸多苦恼。常见的问题大体有两类,一类是由于传统文化中性丑恶观念的影响,一些学生把自然产生的关注异性、想接近异性的情感误认为品行不端,感到羞耻不安,不能与异性正常交往;另一类是把基于人类生存本能的驱动而产生的性吸引误认为成熟的爱情,盲目模仿社会中的“范型”,跟着感觉走向了美好意愿的反面。其实,如果把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有关常识及时讲给学生,再辅之以调整方法的指导和适当的价值干预,上述问题大多都不难解决。例如,青春期的学生特别容易受到自己感到满意的异性的吸引,并且产生难以消除的思慕情感和亲近的愿望。这是人类生存本能驱动的必然表现,而且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情感体验。因为繁殖后代对于生命的繁衍和进化极端重要,所以这种本能的冲动就十分强烈,同时伴随着美好、激动的情绪体验。然而一些中学生不了解这个道理,当性意识的萌动强烈冲击时,竟误认为“神圣的爱情”降临了!于是,我们在开展性健康教育中通过系列讲座、活动课和个别辅导,把十分敏感的性问题变成了中学生的科学探索,帮助许多学生不同程度地解除了性心理方面的困惑和苦恼。

    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科学精神是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灵魂”,“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也必须符合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本身也应现代化。”这是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一项根本性要求。人们常说“多想出智慧”,关键就在科学思维。否则,多想只能出困惑、出苦恼、出愚蠢,甚至每一天都生活在无尽的自责、担忧之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指导学生在由多维因素构成的“立体”生活环境里学会科学思维,学会自我整合,拥有生活的智慧。这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独特的多维整合性育人功能,是素质教育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内容。 (路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