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3199970
数学差生的心理分析及心理辅导
http://www.100md.com 2003年3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8期
     目前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框架大致是: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好一篇教案,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教案完成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可支配的思维空间非常狭窄,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大多是按教师设计的教案作答。而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是“观众”。部分长期充当数学课观众的学生,很可能会丧失对数学课的兴趣,因而成为数学差生。如何扭转这一局面呢?除要求数学教师注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外,还应注重对数学差生的心理辅导,使其用正常的心态和行为对待数学课的学习。

    一、数学差生的心理特征

    1.自尊心强

    差生与一般学生相比具有社会性较早介入的特点,强烈的成人意识和社会表现,使其在心理上具有强烈的自尊心,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在这种自尊心的驱使下,差生往往争强好胜,若不具备让其“出风头”的机会,或“表现欲”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情绪低落。如果在学习上遭到多次失败,好胜心就会受到挫折,心理上就会蒙受巨大打击。如果再遭到冷嘲热讽,对于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来说,是难以忍受的。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充当“主角”的大多是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而在大多数充当“观众”的学生当中,会有部分心理素质不健全的学生成为差生。

    2.自控力差

    有些学生并不是不想学习,有时求知欲还很强,但他们意志薄弱、注意不能持久、心理较为脆弱。遇到表扬,得到老师、同学的尊重与信任他们会非常敏感;遇到批评,得不到重视或受冷落,他们会更加敏感。这种脆弱的心理状态,使他们很难约束自己的行为,自控力较差。

    3.自卑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到的概念越是基本、几乎归纳为定义,则他对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宽广。数学更重要的应被看成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的发展是一个包含猜测、错误和尝试的过程。但在大多数中小学,由于受升学因素的影响,对学生的要求就是接受和记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稍有失误就会铸成大错。繁重的课业负担和成绩评价方式,使部分成绩不好的学生认为自己被人看不起,抱怨自己脑袋笨,对自己丧失信心,由自卑心理而派生严重的惰性心理——厌学。他们磨课堂、混考试、抄作业、学习态度恶劣、情绪消沉,往往被教师和家长弃之不顾。

    应该看到,自卑乃是自尊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自尊心受到摧残后的心理状态,是被遗弃的结果和反应,也是对被遗弃的一种消极反抗。他们受到委屈,心理又不服气,于是叹息自己“没希望了”。这种情绪并不是他们感到自己不行而自卑,而是对人们把他们“看扁”的反抗和不服,是自尊心受到损害时极度自尊的典型心理特征。

    4.重感情

    差生处理人际关系的信条是:“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在自己喜欢的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而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却顶撞、挑衅。许多教师都对成绩好的学生宠爱有加,而对成绩差的学生很少过问。差生情感起伏速度快且幅度大,要么信心十足,要么灰心丧气,在得不到老师、同学重视时,极易造成情感上的创伤。

    二、数学差生的行为特征

    1.情绪消沉

    有些学生虽然形式上接受了各种关于学习目的的教育,但并未形成真正积极的学习动机,加之受追求升学率、争取及格率之类教学思想的影响,以及来自家庭与社会等方面的压力,使他们处于不想上学但又不能不上学的被动应付的学习状态。他们的普遍表现是:上课就昏昏欲睡、神情恍惚、反应迟钝;下课就精神焕发、动作敏捷。抄作业、考试舞弊、怕老师提问而回避老师,这种消沉的情绪加速着厌学的过程。

    2.自动性差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解题教学所占比重非常大,教师的“导”总是在事先设定的窄小通道内进行,学生总被牵着走,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往往是一个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全体同学的思维,大多数教师不是去引导学生发现知识,而是照搬结论。对于许多学生,他们虽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没有刺激其好奇心的场面。在课堂上与老师“上下呼应”的基本上是成绩好的学生。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有时表现出的上进心,教师也未能注意到, 使其“闪光”现象得不到强化,致使他们丧失积极性,失败的体验接连不断,成功的概率几乎为零。由于学生的现实能力有很大的个性差异,在班级授课制中,教师千篇一律规定的一个要求标准,使部分学生深感教师的期待水平远远高于自己的实力水平,就不相信自己能取得成功,积极性消失,能动性也就随着消失了。

    3.参与度低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不展示其思考过程,学生有看“魔术表演”的感觉,惊叹教师的高超技艺之余,便是“刺激—反应”式的模仿强化练习。对于时冷时热的差生,没有激发其兴趣的条件,他们往往怕老师提问而有意识地回避老师,有的干脆上课就睡觉,或做些与数学课无关的事情而不参与数学课的教学活动。

    三、数学差生的心理辅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头痛的是差生的不良影响,课堂上他们依赖教师、消极受授、左顾右盼、磨课堂、混考试。在课外他们毫无拘束、无所事事、抄作业、拒绝学习、自暴自弃。差生人数虽少,能量不小,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教育实际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差生转化与培养优生具有同等价值、同样重要的意义。对差生的转化不能只限于形式,即在行为上约束他们,重要的是教师要走进差生心里,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1.适当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培养差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差生在课堂上的态度有两种:麻木不仁或胆胆怯怯,他们把自己看成是课堂上的“另类”。对大多数数学差生而言,他们智力发育正常,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且具有忽冷忽热的特性,故教师应为其提供机会,充分利用其“热”的一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概念、讲题型,学生进行跟随性的训练,属于学生自己的空间非常小,很难激发起数学差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教师应适当组织一些数学课外活动,例如,数学史话、数学故事会、趣味数学、数学游戏、实验与制作等,为差生提供多种动手和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从多种渠道接受各种信息,拓宽差生的数学知识面,培养他们探索创造的精神和独立实践的能力。由于课堂上差生大多是回避老师,所以在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时,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关爱,尊重与信任他们,大胆放手,唤起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

    2.多给差生理解、关爱与鼓励

    有一名对数学丧失信心的初中生,突然在行为上出现180度大转弯,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课后认真复习,老师、家长都对这一突然进步感到费解。后来才知道,学生突然对数学感兴趣是因为有一天老师在下课时主动与他聊天,还慈祥地摸一摸他的小脑袋,他感到他得到了数学老师的关爱,所以对数学老师的课产生了兴趣。差生在课堂上大多是回避老师的,这就需要教师注意表达自己热情的态势,切忌冷淡,切忌偏袒,对学生的反应要给予理解与评价。当差生回避你的目光时,教师要用热情、信任的目光去吸引差生;当发现差生身上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闪光点时,应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让差生在感到喜悦的同时,对自己抱有新的期待;若差生做错题或回答问题出错时,教师不能讽刺挖苦学生,应用赞赏的态度,巧妙地指出“美中不足”;对于学习中的不良行为,应尽可能用鼓励代替批评。由于教师种种善意的期待与关爱,学生会认为教师对他保持了良好的印象,能使差生增强自信,努力实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

    3.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抓住教育时机

    差生之所以“差”,必有其外部条件促成。转化差生,除了调动差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外,还需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抓住教育时机,为差生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充分发挥差生的组织才干,让他们参与组织一些活动,使其在心理满足中转化。根据差生的身心特点,为差生设置一定的场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让差生的才能得到展现,促使其在自我实现过程中转化。在差生遇到烦恼和学习困难时,要及时给予理解和帮助,为促进转化打下情感基础。

    转化差生,提高差生的学业成绩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差生尽管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或某些方面的障碍,但他们一般都具有某个方面的优点和专长,都有发展的潜能,教师应为差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逐步树立差生的学习信心。我们相信,只要教育有方,大多数差生是可以迎头赶上的,有的还可能成为优秀学生。 (吴维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