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3199986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
http://www.100md.com 2003年3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8期
     潜在课程是指通过整个学校的环境、气氛、风气所施加给学生的影响,起到教育作用的一种课程类型。这一课程是建立在有意识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相统一的基础上的,其特点是利用周围环境中各个方面的教育因素去开发学生的生理潜力和心理潜力,在“润物细无声”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教育效果。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应体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同时又体现其特殊性。我们认为此种可基于学生易受暗示、无意识的心理特征,通过对学校环境中的教育性因素进行总体设计,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原则

    1.系统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应注重系统性和整合性,使环境中各教育因素对学生心理整体协调地发生作用,不能只是零散地挖掘和研究其中某一因素或某几因素将其无限制地泛化。这样做,必然会影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的认识,实质上是弱化了此种潜在课程的作用,因而也无法发挥其功能。

    2.适应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要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适应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如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应根据不同学校和学生的特点而有所不同。

    3.主体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师生在环境建构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实践证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目标的实现和达成程度,主要取决于学生主体性激发的程度。

    4.情感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要注重营造情感陶冶的现实情境,注重习得过程的心理愉悦性,注重态度、动机、情感等非认知因素的激发和启动。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内容

    1.从物质—空间维度划分的内容

    物质—空间类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隐含于学校的物质空间中。学校的物质空间既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也隐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美感等,对学生心理品质能产生潜在的影响,是塑造和强化行为的重要力量。物质—空间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包括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教室环境等。

    自然环境是指学校所处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自然景观构成的氛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校的自然地理位置决定的。因此,学校自然环境的选择应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扬长避短,既做到净化、美化、绿化,又充分利用它们来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人文景观包括校园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学校建筑作为育人场所的组成部分,应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育人价值,通过对其结构、线条、造型、布局等进行科学的设计,适应学生心理需要,促进潜在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发挥。景观设计包括草坪、树林、花坛、喷泉、雕塑、校园壁画等,景观设计在带给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能促进积极的情感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

    教室环境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排序、声音、温度、色彩、光线等。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暗含着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因此,对其进行设计十分必要。

    2.从组织—制度维度划分的内容

    从校园文化角度来看,组织制度是学校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称,包括学校的组织与领导方式、教育教学评价方式、学校的规章制度及舆论等。它们通过心理体验、思想认同、舆论导向等途径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组织—制度类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中,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影响最直接、最具体的因素是校风和班风。

    校风是指一个学校的社会气氛,包括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和领导的作风。优良校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心理效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的良好校风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运用定势原则,通过有组织的教育、提倡、宣传和感染过程,使所倡导的风气,成为群体规范,深入人心。其次,运用认同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如校友会、校史展等培养师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毫感。再次,运用模仿机制,利用人的心理活动定势规律,适时检查,不断强化,并运用一定的奖惩手段,使之内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

    班风是指正确的集体舆论在班级里持久地发挥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班级风气。班风是班级的灵魂,良好的班风一经形成,对班集体的每个成员都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应通过强化集体荣誉感、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等优良品质,协调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形成民主型班风,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的养成。

    3.从文化—心理维度划分的内容

    文化—心理类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学生文化、课堂心理气氛,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中无形但影响巨大的方面。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群体心理状态。黄秀兰(1986)认为存在积极、消极、对抗三种课堂心理气氛,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有利于学生知、情、意、行等各种心理品质的提升。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需要通过增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投入,增强教师在教学中的情绪自我调节,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学生和教师间形成积极而愉快的互动,促进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潜在教育资源,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对其设计表现为:促进教师了解期待的效果,充分发挥教师期待的积极影响;倡导民主型的领导风格,让学生有更多讨论、合作、创造的机会,发展对话、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重视教师的言语、体态、面部表情、教师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对学生的潜在教育作用。

    生生关系在学生适应学校和社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生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认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应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注重营造适合个体成长的群体氛围,使生生关系进入良性循环,产生正向隐性效果,促进个体健康成长。

    学生文化是指学生特有的价值观、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的总称。学生文化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外在影响常常表现在他们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现代时尚等方面,潜在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能力、个性品质、价值取向、社会化程度。因此,对学生文化进行恰当的指导和干预,会有效地达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目标。

    物质空间、组织制度、文化心理共同构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事实上,他们是综合发生作用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合理组织、优化潜在课程中的各个要素,使它们处于最佳状态,发挥最大功用;另一方面要注意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的整体功能,产生综合的心理效应。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运作

    课程的设计和运作是相互依存的两个环节,只研究课程设计不研究课程运作的课程是欠缺的,课程设计得再好,如果不能很好地运作,课程设计也没有任何意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运作的方式主要有:

    1.体验

    这一方式注重借助于主体自身阅历、内在体验,通过创设物质的、人际的、心理的情境,利用其中蕴含的潜在教育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理成长。

    2.暗示

    这一方式通过含蓄、间接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使学生接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信息,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3.互动

    这一方式借助师生、生生相互交往的互动过程,以语言、表情、动作为媒介,引起个体相应的情绪反应,并扩展到心理的其他方面;以他人良好的行为为榜样,并仿效其言行,最终使自己的言行与之类似,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4.认同

    这一方式通过学生对其所处情境中蕴含的信息的认可以及对学生文化的认同等,使个体与情境协调、融合,以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评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是否合理,它的功能是否得到最大发挥?这些必须通过科学的评价才能回答,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进行评价,也能进一步促进其目标的达成,提高工作的成效。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偏于非认知领域,而且其效果显现是一个长期的、间接的过程,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无法像专门课程那样通过考试及其他类似的测量与评估手段对其效果进行预期。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人格的发展和良好行为养成。此外,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要注意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学生自评法、师生民主评议法、观察评价法、交谈法、问卷法等。评价要客观、公正、并及时强化,对评价结果也要谨慎有效地使用。 (孙 昊 陈家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