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3199914
请为孔雀想一想
http://www.100md.com 2003年4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10期
     直面现实:“孔雀”的悲哀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作为一个教育者最不愿意看见的一幕:在一个僻静的小巷里,几个学生正围着一个盲童指指点点,嘻嘻哈哈。只见一阵窃窃私语之后,一个学生悄悄靠近盲童,一下子把正茫然不知所措的盲孩子推倒在地,又抢走了他的手杖。然后,他们在盲孩子的哭声中扬长而去……而其中,就有我班上的两个“三好学生”!

    为什么这两个一向热情的优秀生会变得如此冷漠?难道现在的学生都是这么缺乏同情心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对100个学生做了一次心理小测试:你到一片从未到过的原始森林里去探险,带着五种动物,老虎、猴子、孔雀、大象和狗。一路上险境重重,你不可能将它们带到最后,你不得不将它们一一放弃,你会按什么样的顺序放弃呢?结果有89个学生先放弃孔雀,理由是孔雀对自己最没有用,反而会招惹麻烦;8个学生没有率先放弃孔雀,因为孔雀可以飞起来探路;只有3个学生最后放弃孔雀,因为孔雀是弱者,它最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和保护。这,不能不说是孔雀的悲哀!

    面对这样的现实,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难道就只能抛下一声痛心疾首的哀叹吗?学生校内校外出现的这种“双面现象”,难道就不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

    现代的教育要求学生能“身心和谐发展”,它在提出发展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也致力于提倡雕塑学生的心灵。但教育的“狭隘性”,往往使得教师们只能顾及学生在课堂上、在学校里是否“和谐发展”,却顾不上在校外时的他们是不是也“和谐发展”了。也许正是由于我们的教育太“浮于表面”了,才造成了学生今天“阴一套,阳一套”的不和谐心理现象。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个失败!

    难道就没有一条通往真正“和谐”的路吗?我苦苦地寻觅着……

    深受启发:换位的魅力

    前几天,偶尔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它主要介绍了英国一所学校——毕姆小姐学校采取的一种独特的换位教育方法:为了使一些幼稚的心灵能够理解和同情他人的疾苦不幸,在一个学期当中,每个孩子都要过一个盲日、一个瘸日、一个聋日和一个哑日。例如,在盲日那天,她们的眼睛便要被严格地包扎起来,绷带前一天夜里就要扎上,第二天一醒来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这就意味着她们每件事都需要别人扶持,而别的孩子也分派去帮助她们,引领她们。这使得那“盲者”和帮助她们的人都从中受到了教益。

    细细品味,我感到那种“换位教育”不同于我们学生写作文“假如我当老师”、“假如我当医生”之类的空谈,而是通过亲身实践来体会、感受其中的痛苦,从而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这可比我们用一千句、一万句口干舌燥、苦口婆心的教育还要管用啊!

    我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追求“至善”:永恒的花朵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来个“洋为中用”,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换位教育”,再次细品毕姆小姐的介绍,渐渐有了更深的感悟:原来换位教育真正的宗旨在于教人如何懂事,如何学会做人。而让那些稚嫩的心灵真正理解和同情别人,尤其是弱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

    他们实际参与进去。于是,一系列追求“至善”的行动计划便摆在了我的案头。

    1.熏陶感染

    要对学生实施一种影响,首要条件是制造一种与之相应的氛围。氛围一旦形成,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是深深明白这一点的。所以,我并不急于实施换位教育,而是借助一切机会做铺垫。例如,通过推荐“至善”美文,创设情境,唤醒他们沉睡的“善念”;利用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敲击他们懵懂的心田;挖掘身边的善人好事,照亮他们迷蒙的眼睛……

    通过一段时间的熏陶,学生们越来越明白了“善”的意义。有一位学生甚至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同情心是养育善良的大海,帮助他人是培植善良的天使。否则,薄情会产生冷漠,冷漠会产生自私自利,而自私自利的人不仅遭人嫌弃,也不能真正成就事业。因为干涸的湖潭,鸿雁也不愿栖居,冷漠奸猾的人,朋友也不愿接近。没有善良这种美德之光的照耀,人如同永远生活在黑暗之中。

    2.换位游戏

    有了氛围的熏陶感染,换位教育就水到渠成了。每个月我都设立了一个特殊的游戏活动日——残疾日。每到这一日,班内同学便被分为几拨,有的充当“盲人”,有的扮作“瘸子”,还有“聋子”、“哑巴”……总之,一屋子都是“残疾人”(所扮演的角色,每月轮换)。

    游戏开始了,你便会看到这样的一种情景:“盲人”和“瘸子”互相扶持着,你充当我的“拐杖”,我成为你的“眼睛”;“聋子”和“哑巴”在“交流”,指手划脚,“谈”兴正浓;而“手残者”则在用他“健康的左手”练习写字,夹东西……

    大半天的游戏结束后,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现摘录几段如下:

    生1:没有眼睛的日子可真难过啊!过去我完全不知道没有眼睛是这么可怕。我真的什么也看不见,而且我感到随时都会被东西撞着,只有坐下来会感觉好一些。

    生2:我的一条腿被捆住了,走路真不方便,但一蹦一蹦挺好玩的!在游戏中,我体会到了以前从未体验过的快乐——我帮助了一个比我更“不幸”的人,因为他是 “盲人”。唉!没眼睛可真不方便啊,你看,要不是我几次及时提醒,他肯定要撞上东西了!

    生3:虽然好胳膊好腿的,同时也看得见听得到,但正是这样,我才会如此痛苦。因为嘴是不包扎的,我必须凭我的意志才能“封住”自己的嘴——我得时刻提醒自己是“哑巴”!

    生4:我现在才了解了“身残志坚”的真正含义。我仅是“少”了一只手,就这样的失败:往日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情,今天做起来却是那样的困难。但我不服输,张海迪阿姨不也是个残疾人吗?她不是没屈服吗?我肯定也能做好!事实证明,我能行!

    生5:今天,我不仅在游戏中体会到我以前从没体会过的痛苦,我还感到,自己的同情心也比往常胜过十倍。另外,由于不得不把周围的种种说给“盲人”听,我发觉我们周围一些平时熟视无睹的事物,其实还蛮有趣的!

    生6:我现在才真正理解了老师以前告诉我们的那句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在同志处于不幸、危险之中,丢下不管,对待别人的痛苦、忧伤,采取冷漠的态度是不体面的。道德上的聋子、瞎子,心灵麻木不仁,这是一种最恶劣的毛病。”……

    学生们一页页的肺腑之言,使我看到了希望……

    3.实践深化

    生活是检验人的最好方法。所以,让学生们自然地把这一份“善意”融于生活中,成了我最初的,也是最终的目的。

    我经常带学生去敬老院和一些公共场所,让他们体验帮助别人后的充实和欣慰;知道了灾区人民受难后,让学生尽一点自己的微薄之力;面对同学遭遇的不幸,鼓励学生向他(她)伸出援助之手……

    渐渐地,学生的作文再也不是“无病呻吟”式的空发感慨了,而是成了发自肺腑的内心独白。跟以往的作文相比,它们少了一点冷漠,多了一份人情;少了一点做作,多了一份真挚;少了一点华丽,多了一份朴实;少了一点编造,多了一份感悟……细阅学生的一篇篇挚文,我有一种种“豆”得“瓜”的意外惊喜。

    也不知从何时起,自私、争吵也远离了学生,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迎来了一种叫做“宽容”、“谦让”的东西。而且,班级里经常会莫名其妙地多出一些东西来,比如一条毛巾或一盆花,有时讲台上也会跑出一两瓶钢笔水来。最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是,有一次我又把批作业的红笔给忘了,正准备回办公室拿,不经意间却发现粉笔盒中竖着一枝漂亮的红笔,粉笔盒的下面还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谈老师,这是我们送给您的笔!这样,您就不会再为笔而烦恼了!望着一张张含笑的、纯真的脸,我不禁问自己:难道这不是我所要追求的那种“和谐”吗?

    “ 换位”只是一种游戏,一种手段,当“善意”在学生们幼小的心田里生根、发芽,成为永恒的花朵后,你还需要为那些孔雀担忧吗? (谈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