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3199911
从个体心理咨询看德育的实效性
http://www.100md.com 2003年4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10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对德育的要求也在不停的变化。旧的德育教育方法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尤其是面对那些具体、特殊的个案实例,传统的德育方法已显得力不从心。难怪一些教师说,现在的学生难教育,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行,不知如何是好。

    笔者在中学做专职的心理咨询工作,在大量的个体咨询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如果德育工作能够借鉴心理咨询的方法、理念,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德育的说教式谈话法与心理咨询的正向关注

    在传统学校德育工作中,教师总是站在个人的角度,用自己或社会的参照标准去了解、评价、奖励、惩罚学生,往往忽视学生个体的成长经历、个性特点、情感、对事物所持的观念、看法。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习惯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树典型来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教师们认为通过这种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的谈话方式学生应该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从而明辨是非、善恶,提高思想认识。然而,在实际谈话中许多教师感到,一些学生不但听不进教师的教诲,而且还产生反感情绪,甚至有些学生口头上承认自己的错误,行动上却“屡教不改”。

    心理咨询的正向关注,是通过倾听、同感、尊重、真诚来探索学生行为背后的故事,从而挖掘出引发学生问题的真正原因。

    倾听:面对学生的陈述始终保持不分心;通过语言、微笑、体态、目光向学生传递肯定的信息,鼓励学生进一步说下去;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必然会听到学生错误的观点,这时教师不急于打断学生的谈话,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应保持一种开放、宽容的态度,一如既往地听完学生的谈话,鼓励学生将自己心中的想法全部倾泄出来,然后再慢慢分析、引导;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学生的语言和思想。

    同感:教师放下个人的参照标准,设身处地地了解、体察学生的思想、行为、感受,并且把了解到的信息传达给对方,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行为、情感有更深的自觉和认识。

    尊重:在咨询过程中教师要接受学生,能容忍学生不同的观点和习惯。

    真诚:教师很开放、很自然、很真诚地投入咨询过程,自由地表达自我,不害怕暴露自己的短处,不戴面具,给学生一种安全感。

    通过以上的正向关注,探索学生行为背后的故事,找出出现不良行为的原因:或因学习上屡遭失败,感到自卑而采取违纪行为;或因个性缺陷引起的敏感多疑而造成人际冲突,做出有损集体的事;或以违纪行为引起别人注意;或因曾经历过某种创伤,对生活、学习毫无兴趣,可能通过破坏行为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种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其分析违纪行为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后果的方法,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教师在真正地关爱他,在此基础上才能促使学生转变。

    二、单纯的道理灌输式教育与合理情绪治疗的问题行为改变技术

    传统的德育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单纯地进行道理灌输、事理分析,让学生强制性地接受,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忽视探索引发问题行为的诱因——学生对事件的不合理的认知、想法、观念。很多教师只知道现代学生太有个性,难于用道理来说服,而没有去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故说服教育的方式是治标不治本,不能彻底改变学生的问题行为。

    合理情绪治疗的问题行为改变技术理论的依据是情绪ABC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创立的,他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很多人之所以产生不适当的行为和情绪,源于对事件不合理的认知、想法和观念,要改变不适当的行为,就要帮助当事人认识自己不合理的想法和认知方式,然后对这些想法和认知方式进行质疑并与之辩论,最后以合理的想法和认知方式取代不合理的认知,从而改变不适当的行为和情绪。

    下面结合一高中生偷窃行为的实例来说明。

    1.帮助学生找出偷窃行为背后的非理性想法

    (1)我不能得到我想要的(学业的成就、名誉、赞赏),我是个失败者,一无事处的人,偷东西可以让我觉得好些。

    (2)这世界是不公平的,为什么他们都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而我却得不到我想要的呢?

    (3)反正你们不关心我,我就坏给你们看,这样你们就会知道这世界还有我的存在。

    (4)只要我有钱,会摆阔,我就可以交到许多朋友,别人也开始重视我。

    (5)“偷”可以提高我在朋友中的地位,失去他们我就没有地方可去了。

    2.引导学生对以上不合理的想法和认知方式进行驳斥

    (1)有什么证据证明你是个失败者?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其他人的重视吗?为什么学业不好就表示自己一无是处?

    (2)有什么证据表示这世界应该是公平的?所谓的“应该”好像全世界都要听你的,依照你的想法去做事。

    (3)你真的不能忍受不公平吗?何以证明你不能忍受?你是不是已经忍受很久了呢?

    (4)没地方可去又如何呢?

    3.实证上的分析

    (1)共同讨论当事人同学中,那些未受重视却又活得很自在的同学。

    (2)汇集一些幼年生活穷困、不能好好完成学业,但成年后事业有成的例子。

    (3)阅读伟人传记,共同讨论书中人物遇到的不公平事件,并试着分析他们的想法和认知。

    4.通过用合理的想法、认知和自己不合理的想法、认知进行对质,得出理性陈述

    (1)不能得到别人的重视只会让我不愉快,并不能让我不能忍受。

    (2)虽然我有过偷窃行为,但那只是表示我曾经做过,并不表示我永远都是一个坏人,我相信我会愈来愈好。

    (3)报复对事情并没有帮助。

    (4)我希望这个世界能够公平些,但是如果我不能得到我想要的,并不是一件很糟糕的事,那些东西我并不一定非得到不可。

    5.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观念质疑及辩论的练习

    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偷窃行为背后的不合理的想法与认知(也可由咨询员帮助寻找),写在纸上,然后用逻辑推理提出质疑,进行辩论,以合理的观念取代不合理观念。长此以往,形成一个合理的、客观的、正确的认知系统,从而消除偷窃行为。

    三、直接了当的批评与积极的心理暗示技术

    传统的德育教育者往往采用直接了当的批评方式,强制性地让学生接受教育者意见,并要求受教育者作出保证,下次不再犯类似错误,诸如此类的说教,引起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有一位中学班主任屡次批评班上经常逃课、捣蛋的几个男生,并伴以惩罚,罚扫地、背书、抄书,导致这几个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发生合谋伤害老师的事件。由此例可以看出这种训导式教育,即谈不上什么效果,还可能引发一些意料不到的悲剧。社会心理学中“心理对抗理论”也说明,对学生直接了当的批评可能引起学生心理对抗和逆反,在此心理影响下会引起学生的一些对抗行为。而心理暗示技术用含蓄的语言或示意的举动使学生领会教育者的意图,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达到教育目的。

    四、事理分析式教育与角色扮演技术

    面对学生的品德不良问题,大多数德育工作者喜欢摆事实、讲道理。表面上看,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接受这些道理,但事后问题行为还是照样出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认识与行为矛盾的情况?这主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有关。在碰到矛盾冲突的时候,往往只注重自己的情感体验,很少站在矛盾另一方的角度去考虑对方的感受,这样容易使双方矛盾激化。

    在心理咨询中通常用空椅子技术,让学生通过角色互换来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感受,从而能够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情感,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例如,当事人诉说与另一名学生发生冲突时,自己受了莫大的委屈,很不开心甚至想报复对方。咨询员采用空椅子技术:咨询员让当事人坐在其中的一张椅子上,扮演与之发生冲突的那一名学生,假设另一名学生就坐在对面的空椅子上,可面对其发言,将刚才的事再演一遍,等当事人说出相当的内容后,辅导员提醒当事人再换到另一张椅子上扮演自己来回答问题。咨询员在关键时刻令当事人变换位子,指导当事人与假想对象进行对话,通过这个对话的重复实施,使当事人了解对方,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去体验对方的情感,这时当事人的内心冲突会得到缓解。

    运用空椅子技术也可以两人一组,分别扮演与问题相关的老师与学生、同学与同学、家长与孩子等角色,然后彼此交换角色,体验另一个人的所思所想。这种练习可使咨询双方了解和体验发生冲突时他人的真实感受,从而帮助当事人进行角色学习,塑造自我。

    运用个体心理咨询方法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探索只是一个开始,这标志着学校德育工作正向以人为本的方面迈进。 (蔡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