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3199921
团体心理辅导中“激讲”的运用
http://www.100md.com 2003年4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10期
     无论是学科教学还是心理辅导,都需要建立新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要体现新的学生观,视学生为独立个体、发展中的个体。在团体心理辅导课中,“激讲”就是教师充分重视激发学生敞开心扉,激励学生讲出心中所想。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愿说、有话敢说,这跟教师的“激讲”水平大有关系。

    慎重选题,让学生有话可说

    选题是心理辅导成败与否的关键。选题是辅导活动的第一步,它确定“辅导什么”的问题,即确定辅导的方向。如果“辅导什么”不明确,“怎么辅导”就无从谈起。

    1.针对实际,慎重选题

    心理辅导课选题必须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处处想到学习的主体——学生,时时注意激发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激情。按照新的理论,有效的学习者应当被看作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解释者和综合者,他能使用各种不同的策略来存储和提取信息,他努力使学习环境适应自己的需求,从而使自己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记得有一次我准备区级团体心理辅导公开课,研讨的主题是人际关系。试教前,我想当然地选题:“诚信”。试教时的情景不堪回首,称得上是我的“独角戏”。除几个学生说了几件生活中有关诚信的事后,全体沉默无语。课后寻找原因:虽然这个话题在当今社会上正流行,关于诚信的事也比比皆是,但这一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还是有一定距离的。由于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对辅导主题根本不感兴趣,也就不可能进入角色参加活动,真情的流露无从提起,自然也就起不到什么好的效果。

    心理辅导教师应寻觅选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力求选题符合学生实际,表现形式新颖别致并与内容和谐统一。正当我苦思冥想,考虑该如何选题时,我想到我与这个班级的学生朝夕相处已有五年,记得几次家访,几位母亲向我提起几乎同样的情况: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辛劳,不听从父母的教诲,小小年纪就学会了顶嘴!于是,一堂名为《我的妈妈》的心理健康辅导课便应运而生了。由于选题切合学生实际,在课堂上孩子们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气氛极为活跃,起到了很好的辅导效果。

    2.问卷调查,确定主题

    在选题时,问卷调查法也是非常有效的辅助手段。例如,我进行过一次关于学习态度的调查。在回答“你觉得学习生活很有劲、比较有劲、说不清、不大有劲、很没劲”时,38%的学生认为很有劲或比较有劲;56.8%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或不大有劲;认为很没劲的仅占5%。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社会就业对知识层次要求的提高,社会和家庭对学生期望值的增大,使学生负担过重,甚至厌学,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桩苦差事。针对这种看法,我上了《学习的苦与乐》。通过相互辩论,畅所欲言,同学们得出了苦中有乐,先苦后乐,苦尽甘来的结论。那些原来把学习当成苦事,怨声载道的学生课后在日记里写道:现在,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花时间,下功夫。当想到这种苦能换来知识,换来赞扬,换来为国家出力的本领时,我就会体味到“苦尽甘来”了。通过心理辅导课,他们在学习上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

    针对小学生心理发展和生活、学习环境的特点,我们更需要调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开展内容不同、形式各异的团体心理辅导。为学生排解心理苦恼,使他们的身心更加健康,精神更加愉快。

    创设氛围,让学生有话愿说

    1.创设有话愿说的物理环境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心理辅导课要放松学生的身心,让学生有话愿说。在座位排列上,教师要充分考虑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之间的关系。我在上课时经常使用的是圆形排列、马蹄形排列、心形排列。学生坐在图形的各点上,我在任意一点上坐下,可以和学生面对面地交谈,同时更淡化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宰作用,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放松,不仅有利于师生沟通,对生生交流也极有好处。

    心理辅导课在环境布置上更要精心考虑。我在上课时,有时不用板书,就在黑板上画上几束花,几朵白云,几只和平鸽,在窗台上摆放几盆绿色植物。正如我班同学说的那样,“走进教室,我看到黑板上的画,我紧张的心情顿时放松了。”看来,物理环境暗示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2.创设有话愿说的人文环境

    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心灵、互交知心朋友是心理辅导课的氛围。民主与平等能给心理以宽松,感到顺气、顺事,不易产生逆反心理。在这种环境中才能教会学生自我调整心态,具有较强的自我心理保健、自我约束不良行为的作用。可增强正确评价自我、正确认识现实、正视逆境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这也是转变学生思想,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水平的必要条件。在辅导过程中,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是我努力追求的。在辅导活动开始时,学生通常是很难放松的,这时教师的辅导尤为重要。

    记得在上《了解自我,接受他人》的团体心理辅导课时,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自我,我要求每个学生在纸上写自己的优缺点及简短的自我介绍。我和学生一样,也在纸上写着。为了让大家全面地了解他人,写完后我让学生把纸粘在自己的衣服上,相互观看。当然我也不例外。当时,课堂中的气氛空前高涨,大家都站着、坐着、相互阅读着。试问,如若教师不“放开自我”,这样平等、民主、和谐的情景可能出现吗?

    3.创设有话愿说的课堂规则

    师生间通过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在心理辅导课上已形成了一定的课堂规则。记得一次心理辅导研讨课,听课的老师较多,学生表现得十分拘谨,为了使他们尽可能地放松,我是这样开场的:“同学们好,你们的大姐姐又来和你们聊天啦!”但学生仍未放松,于是我请学生重复了每次上课的规则,即三个可以:可以随便坐,你喜欢怎么坐就怎么坐;可以随便说,说你想说的;如果你觉得这堂课不喜欢听,你可以站起来就走,回到教室里做你想做的事。一说完,大家都放松了。在本次的辅导活动中,学生都愿说,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畅谈心中的想法。

    放松的情绪是心理辅导课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心理辅导课必须促成一种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愿说话,在积极互动中增进相互了解,分享经验与感受。通过多元价值观和信息的冲击,提高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

    表达同理心,让学生有话敢说

    所谓同理,通俗地说,就是能设身处地去体会当事人的内心感受,达到对当事人境况的心领神会。同理不仅等于同情,更有理解。也就是说,在辅导过程中,辅导员不但有能力正确地了解当事人的感受和那些感受的意义,同时还要将对这些感受的理解和体会准确地传达给对方。心理辅导课要切实执行“同理学生”这一原则。

    1.放弃问答式

    心理辅导课不是要教给学生什么,而是要让学生体验感悟到什么。千万不要设计好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你问我答上;千万不要对学生有很强的控制欲,担心学生不会说、说不好,而代学生说。教师既要起到主导作用,又要与学生一起探究,学生谈看法,教师谈体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考,鼓励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帮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2.无条件尊重

    无条件的尊重是罗杰斯提出的著名观点,指对来访者接纳、关注、爱护的态度,意思是要尊重学生的现状、价值观、权益和人格,这是建立良好辅导关系的重要条件。所以,教师在实施心理健康辅导过程中,要无条件尊重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让学生敢于直言,进而实现学生心理的微妙变化与发展。

    特别对主体参与度较低的学生,在参与活动时,要加强肯定的力度。这些学生往往因为主体意识差而担心说错话,而不开口或少开口。这种情况下,只要这些学生肯参与,就是理解错了、说偏了,甚至思想观点错误了,教师也要从参与角度加以肯定,使他们充满勇气和信心。在心理辅导课上,我时刻牢记:无论我是否同意你的观点,我都将尊重你,都将捍卫你说出它的权利,并且以你的观点去理解,同时将我的观点更有效地与你交换。教师只有做到无条件尊重,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敢于吐露心声。

    3.表达同理心

    同理对方是一种交往的立场和能力,教师要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去感受对方,以学生的眼光去看“学生的世界”。同理心有三个条件:同理心不等于了解;同理心不等于赞同对方的行为和观点;同理心不等于同情。

    表达同理心时的基本立场有:对学生能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深的信任感;能由衷地、开放地接纳对方的情感;能意识到情感能够转移、化解、消融;能由衷地帮助对方但不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能接纳对方的情绪但不沉溺(或陷入)情感的旋涡;能帮助对方从表面进入到深层,帮助对方看到自身的盲点。

    公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如何,是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一项十分必要而紧迫的任务。我们要不断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规律,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身为教师——我们责无旁贷。 (童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