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3199789
论学生心理问题的三个层次及教育对策(2)
http://www.100md.com 2004年2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4期
     仍可照常学习和工作,有了障碍不去咨询,也不想矫治,一拖再拖,致使许多学生的心理障碍日益严重、不断恶化。心理障碍是学生个体心理危机量的积累走向质变的关键性阶段,一个人处于心理障碍状态,犹如激战的前夜和黎明前的黑暗,等待着的有两个结局:解决得好,就柳暗花明,走向健康,迅速恢复到常态之中;未解决好,就坠人泥潭,心理异常,导致心理疾病。因此,切实解决好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走出心理障碍的苦海,而且能把心理疾病拒之于门外。

    4.积极的自我活动是解决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

    任何心理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教育与疏导,但决不能仅仅停留在疏导和教育层面上,还应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走进学生内心世界,通过“练内功”,引发学生的自我心理活动,改变其身心状态,消除心理问题。因此,注重增强学生自我心理保健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我调控心理状态的能力,努力学会善于运用科学的策略与技巧,有效解决可能遇到的动机冲突与欲求失衡等“致病源”,时时注重以积极的思维、充沛的精力、敏捷的动作、深刻的理解、顽强的意志等,去从事学习和工作,许多心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有了经常性的积极的自我心理活动做基础,又有较高水平的心理保健素养作为个体心理发生倾斜时的“平衡器”和“调节器”,就能有效地抵御心理疾病的侵袭,一切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就会得到缓冲、化解。

    5.倾注关爱,全心呵护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准则

    心理问题的层次性特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既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整体动态,又要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既要善于窥察学生心灵的奥秘,把埋藏在他们灵魂深处的迷惘、误解、困惑等疏理出来,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恰到好处的训练与培育,又要注重了解和分析学生心理异常早期的“蛛丝马迹”和心理状态的“微格”变化,弄清他们心理问题的层次性特征,从而找到解救的良方。另外,教师要善于运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心理咨询与心理疏导技术,对症下药,彻底摒弃和改变传统教育中“齐步走”、“大一统”和“一刀切”的做法。这些都对教师的工作态度、人格品质和教育素养等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心理问题的形成总是按层次逐步“演进”的,解决它是一项心灵改造与品格塑造的“渐进”工程,需要教育者做艰苦、漫长而又细致的“雨露滋润”和“潜移默化”的工作,最忌讳的就是“一暴十寒”、“急功近利”,如果教育工作者缺乏关爱的情感和全心呵护的教育素养,不仅难收实效,甚至会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更趋恶化。

    (作者单位:湖北荆州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 (吴锡改)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