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199736
班主任如何利用体育竞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http://www.100md.com 2004年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6期
     体育竞赛是体育活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对提高体育运动成绩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参赛队员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在体育竞赛中,无论是参赛队员,还是非参赛队员,他们的心理过程都进行得异常激烈、迅速、深刻,超过日常生活条件下的紧张程度。体育竞赛作为特殊的社会环境,由于它具有强烈的竞争性,高度的紧张性,环境的适应性,潜能的开发性等因素,所以中小学把它作为培养青少年强健体格、健康心理、良好习惯、乐观生活态度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活动之一。笔者根据班主任工作的经验,谈一下自己利用体育竞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做法。

    赛前的引导

    1.体育竞赛的最大特点是竞争性。竞争因素和对抗性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它能调动竞赛参加者的积极性,使其全身心投入,是青少年学生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活动场所,有利于培养竞争意识和提高竞争能力。青少年学生虽然在体质、技能方面有个体差异,但在克服困难、’争取比赛胜利的过程中,主观上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充分发挥参赛者个人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潜能,以博得他人的好感或赞同。班主任要认真对待每一次比赛,根据体育竞赛的类型和特点,赛前对学生进行比赛动机、情绪的心理准备,使学生的情绪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准备状态,引导每个学生投入到体育竞赛中去,并根据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意识地让其去参加相关项目,使学生的心理在体育竞赛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2.体育竞赛具有集体性特点。比赛的形式有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两类,每个人的表现都关系到集体的荣誉。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也是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之一,为了集体的荣誉,无论是参赛者还是非参赛者都表现出关心、自觉维护集体的利益,并报有渴望本集体获胜的良好愿望。班主任赛前对学生进行合作与竞争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明白合作与竞争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集体项目获胜的基础。利用体育精神,培养学生为班级争光的责任心和集体主义观念,克服学生情绪的冷漠状态。

    3.体育竞赛具有教育性特点。参加体育竞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中所必备的合作竞争意识与能力,有助于教育学生去尊重他人和关心他人。班主任要认真组队,积极准备,制定出训练计划,并带头参与训练,表现出自己的热情,为学生树立表率,对学生进行心理战术和策略、专项心理素质的准备,克服学生情绪的过分自信状态,以调动班级学生的参赛积极性,教育学生服从裁判和规则,遵守赛场纪律,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心理。利用体育竞赛展示“后进生”的闪光点,增强“后进生”的自信心,动员“后进生”积极投入到比赛中去,培养其自我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以教育“后进生”在学习生活中克服自己的不良表现和行为。

    赛中的指导

    体育竞赛的进行是在严格的规则和规定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活动,体育竞赛过程既是队员之间或队与队之间所进行的力量、技术和心理素质的较量,也是参赛队员克服有机体内外障碍的一种激烈活动。体育竞赛是培养参赛队员的坚定、勇敢、自制力等意志品质的必要措施,还可形成和发展运动员的兴趣、能力、性格,改变运动员的气质特征。体育竞赛可发展参赛者的心理品质,提高运动者的认知能力,加强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完善运动者的个性。同时也对非参赛者的心理品质、认识能力、情绪和个性起到调控作用。体育竞赛以它独特的方式,给人们生活中可能发生的竞争提供了一个极佳的预演场所,它可以培养人们的合理竞争意识。斯宾塞就曾提出:运动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

    1.在集体项目(拔河、接力、球类、广播操等)比赛中,每位成员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合作,每位成员的行为都要有整体意识,从全局出发,抛弃个人的私心杂念,为加强和发挥整体力量而努力。例如,接力项目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集体主义精神;球类项目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班主任要让学生懂得谁上场、谁替换、替换谁,都要以实现最高目标为准则,有整体观念、集体观念,切忌“单斗”,比赛中出现的失误,队员间相互谅解、鼓励与支持、切忌埋怨、责备、学会宽容,使学生知道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才能相处得更融洽、亲和,取得比赛胜利的机会也就更大。班主任要求学生遵守比赛规则、遵守纪律、尊重事实,公正地看待问题,以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人格精神。同时加强对参赛与非参赛学生的个人行为规范化教育,要求参赛学生要有高度责任感,注重与同学的合作,非参赛学生要做到文明、守纪,在不干扰比赛的情况下,做文明“运动员”。 2.耐力项目(800米、1500米、3000米等)伴有艰苦、疲劳、激烈、对抗、竞争等特点,参加耐力项目的比赛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意志努力,运动中“极点”的出现对意志有着严峻的考验,体育竞赛的耐力项目有助于培养人的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班主任应使做事缺乏顽强精神,畏难而退的学生,积极参加耐力项目的比赛,以培养其毅力。

    3.体育竞赛中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交往,这种交往是参赛队员与对手、观众或裁判间的交往,它可使群体中的成员,在竞赛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情感上的相互感染、沟通,从而增进了解,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班主任应使性格孤僻、不愿与他人合作、我行我素的学生,积极投入到交往性的比赛中去,以使其体验与他人合作的愉悦。

    4.体育竞赛中每一个人的素质、能力不同,通过体育竞赛可表观出自己的能力高低、实力的差异,可以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胜利和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和抱负水平,可以获得同伴和集体的认可,可以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班主任应使自负学生,积极参加竞争比较激烈的100米、200米比赛中去,让其感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以矫正自负学生的心态。自卑的学生积极参加能充分展示自我能力和长处的项目中去,以增强自信心。 5.体育竞赛是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宗旨下进行的,是在规则和规范的要求下进行的体能和心理等方面的较量。在体育竞赛中,每一位成员都会受到规则的约束,个人的行为要符合规则要求,竞赛的目的是获得优异成绩、战胜对手、证明自己或本队比对手更强、更出色,更有实力。因此,体育竞赛对培养人良好的行为规范,使人行为适度有着积极作用。班主任要使学生明白具有社会品质的人应懂得公平竞争,服从法规制度,信守诺言,具有合作习惯。

    赛后的开导 体育竞赛竞争激烈性的结果有胜有负,体育竞赛鼓励人渴望与追求胜利,也培养人不怕和接受失败,更是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它关系到一个班级是否能成为团结、友爱、进取的班集体,同时也关系到参赛学生的情绪反应和责任心。

    1.班主任应使学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明白一场、一局、一次的胜利,并不等于全场获胜,要有信心和勇气,把优势和成绩保持到比赛结束,失败时,找出原因,及时总结,调整心态,坚持到底,争取胜利。正确评价胜负,消除成绩的不良干扰,奋发向上,顽强拚搏,分析每次比赛成败得失的原因,认真总结参赛经验,及时进行表彰和鼓励,运用心理暗示的作用,提出新的参赛目标和要求,开导学生在自己的一生中,应珍惜时间、友情,尽自己的能力,做到多成功,少失败。

    2.班主任让学生体验对运动中障碍与挫折克服的感受,消除紧张情绪,消除挫折后的攻击心理,消除心理疲劳,防止丧失信心,并注重修复与发展自我形象,以提高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解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与积极进取精神,使学生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的愉悦,以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3.通过参赛使学生的行为趋向于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要求。依据迁移原则,班主任把学生在运动场上所养成的良好品性和行为变化,迁移到日常行为模式之中而成为受社会所认同接纳的因素,最终达到体育竞赛为教育人类不断地完善和超越自我的目的。

    总之,班主任只有充分利用体育竞赛并根据班级学生在赛前、赛中和赛后的情绪体验,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培养出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真正实现通过体育竞赛教育学生的目的。 (来 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