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3199717
德育课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
http://www.100md.com 2004年3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7期
     第六节 德育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设计(下)

    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是德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的心理素质包括多种因素,因此,德育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就应该是人的各种心理素质。对中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性格、学习、人际关系、自我以及社会适应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

    一、性格与情绪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性格是人对事物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倾向,是人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为人处事的行为方式。中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情绪是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没有良好的情绪,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性格。因此,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情绪特征,应该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须包含的教育内容。具体来说,1.培养学生对自我情绪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对自己喜、怒、哀、乐等情绪的觉察能力和对自己情绪的辨别能力;

    2.培养学生对情绪的自我控制力,使他们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境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反应;

    3.培养学生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能够通过别人的姿态、语言、表情和动作等,了解别人的情绪状态,调整自己的行为; 性格具有意志特征,意志是指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和控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自觉性。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有明确的认识,并且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确定的目的,避免或克服行为的盲目性、冲动性;

    2.果断性。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能及时做出正确决策,避免武断和优柔寡断;

    3.坚毅性。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和失败的品质,克服面对困难时的灰心丧气、一蹶不振;

    4.自制力。培养学生善于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为,避免任性、怯懦等不良心理品质。

    二、与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中小学生最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在这一阶段形成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是将来继续学习的基础。与学习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方面。智力因素由感知、思维、记忆、言语等成分组成,其核心成分是思维。因此,发展学生的智力应侧重于学生思维的训练。思维训练要从两方面入手:

    1.从思维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来说,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2.从思维的层次来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主要是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深刻性。此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还要包括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相关智力品质。

    非智力因素是指与智力活动有关的一切非认知的心理因素。学习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益,非智力因素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起引导、维持和调节作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养成制定学习计划、独立思考、经常复习和预习功课;

    3.帮助学生掌握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充分挖掘其学习潜能;

    4.帮助学生形成对考试和分数的正确态度、调整好考试心态,克服考试焦虑;

    5.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减少或避免其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

    三、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

    每个人都位于人际关系网络中的特定点。人际关系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但现在的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经验,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又相对缺乏,要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从三方面入手:

    1.从认知上,让他们了解人际关系对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这是提高中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理性条件;

    2.从情感上,让他们体验自己人际关系的亲疏关系和满意程度,这是提高中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的基础;

    3.从行为表现上,指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待人、掌握沟通技巧、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其合作意识,这是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关键。

    四、与自我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正确了解自我、接受自我,并能控制自我,因而进行与自我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与他人比较所得相对位置,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形成对自己正确、客观和全面的评价;

    2.引导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确立合理的个人目标,过高的、不切实际的目标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而过低的目标很容易达到,会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3.“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心理健康教育要引导他们欣赏自己的优点,并接纳自己的缺点,树立自信心,这对中小学生健康地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4.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培养他们善于为既定目标而克服困难,善于抑制冲动性行为。

    五、与生活和社会适应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其良好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与生活和社会适应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提高自理、自立能力;

    2.培养学生适应环境能力,避免学生在新环境中出现退缩、攻击和过分敏感现象。

    3.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引导他们掌握积极的挫折反应策略,这是提高他们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力面。

    心理素质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性格、学习和自我等方面内容,但不同的教育阶段,其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要侧重于培养他们对集体生活的适应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掌握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对初中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除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外,还要侧重于青春期教育,让他们认识并接纳青春期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正确看待与异性的友谊,学会与异性的健康交往,还要注意矫治作弊、说谎、吸烟等不良行为问题;

    对高中生来说,除了以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外,还要加强对其生涯发展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水平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职业兴趣,明确升学和就业的人生意义,掌握择业技巧,学会承担责任,作好就业升学准备。

    总之,中小学德育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设计,不能仅局限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范围,应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和根本目的,应符合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服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并呈现出一定的梯级性,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能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俞国良 邢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