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3199703
课堂心理沟通三境界
http://www.100md.com 2004年3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8期
     课堂是一个信息交流频繁、矛盾交织产生的地方。如果师生间能有良好的心理沟通,矛盾冲突将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生生间能有良好的心理沟通,则会形成和谐互助、积极向上的课堂心理环境,这些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将大有裨益。

    境界一:心理投入——课堂心理沟通的关键

    心理投入是教师和每一个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所体现的一种自觉的心理状态。难以想像一个心有旁骛的教师,上课水平会得到学生的好评;同样,难以想像一个心不在焉的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效率会很高。在听一些年轻教师的课时,我发现他们(也可能是心理紧张的缘故)与学生无论物理距离还是心理距离都较远,整节课居然一丝笑容都没有。

    欲速则不达,心理投入太甚,也会不利于师生的心理沟通。比如,有一些年长的教师对学生恨铁不成钢,言辞过于严厉,往往损伤了学生的自尊。所以,适度的心理投入才是课堂心理沟通的关键。

    首先是师生对课堂秩序的心理投入。

    如果教师对课堂秩序的心理投入不当,要求绝对化的纪律,那么可想而知,学生将被训练成一切看教师脸色、唯唯诺诺、缺乏创新的“木偶”。所以这里需要讨论的是理念问题,教师的教学观、价值观、师生观非常重要。教学任务固然要完成,但是必须体现平等尊重的原则。教师应当将学生当作朋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倾诉自己的快乐、烦恼,不能歧视、嘲笑、排斥、敌视,使班级每一个成员保持良好的心境。

    其次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心理投入。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设定上除了参考教参上的目标外,更为重要的是要照顾到班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等特点,充分考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不是单纯以学科知识为本位。只有经过一定的心理沟通,师生之间才能在教学目标上达到认识一致、心理相容,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小学一年级新生的拼音识字教学,由于许多儿童是6周岁上小学,如果教师仍然是采用对原先7周岁孩子一样的教育目标、手段与方法,结果可想而知。绝大多数6岁孩子的手指小肌肉还没有发育到足够应付这么多的抄写作业,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这时,就需要我们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适当调整教学目标,采取多种灵活生动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到拼音的拐杖作用,启发学生了解字的笔顺、笔划在田字格中位置的重要性,适当减少抄写量等等。只有师生对教学目标有认同感、责任感,才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适当心理投入。

    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当学生理解了教学的目标时,就会获得一种预期。这种预期通常会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并将由学习完成时所提供的反馈加以证实,除非预期的基础已与学习者的动机有了联系。”所以,教师不仅在课前事先要将本课、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明确地告诉学生,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一种预先的期望,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随机提出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跟学生的人生志向等目标结合在一起,这样会取得较好效果。比如,在操练词语造句技能时,我们可以将学生想成为节目主持人或律师等的个人理想联系起来,这样会有效激发学生对造句练习的心理投入。

    境界二:心理激励——课堂心理沟通的最佳途径

    心理激励是指调动一个人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力量。心理激励是一种有效的强化,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激励会使学生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加涅在解释学习现象时,认为强化是学习的重要内在条件,具有非同一般的效果。内滋激励是学生自身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激励力量,包括学习新知识、技能、责任感和成功感等。内滋激励通过教师一定的言行,使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来强化学习动机,进而达到努力改进学习行为的目的。内滋激励有助于增强学习内驱力,有助于学生开发自己的潜能。所以,我们可以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中实施,例如成功激励、反馈激励、期望激励等等,激励的具体方法因学生的个性、不同的学业层次等有所不同。

    成功激励与成就动机相匹配是维持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加涅的理论重视教学中其他变量的认定,他认为影响教学条件的重要变量是动机。加涅认为:“适当成功和失败对增强后继学习的动机起作用,但成功体验的正面作用大大多于失败体验,特别是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设计提问、板书、作业、考试等时,采取弹性原则,因人而异提出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多营造成功的氛围,不以考试成绩的进步作为的评判学生的惟一标准,在课堂表现、家庭作业、手抄报的编排、日记的选材等各个方面创设成功的机会,使用鼓励等手段、方式,不断激励学生获取更多的成功,不断激励他们的兴趣。

    外附激励是指教师通过一些外在的组织力量等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内部力量的目的。外附激励有榜样激励、竞赛激励、物质激励等,然而,由于外附激励是通过外部的手段,因此,要注意三点:一是火候恰当,二是公平合理,三是名副其实。否则,心理沟通的效果要大打折扣,甚至事与愿违。如教师在运用榜样激励时,榜样如果是班内的学生,又不知道该学生在家的表现,事实上这个榜样没有外附激励的作用。因为一表扬该学生,其他学生就会心里嘀咕“他在家表现怎么怎么”,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就为零。又如频繁地组织竞赛或测验,不仅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学业负担。所以,要实现有效的外附激励,就要防止外附激励失度、失公的现象。

    境界三:心理平衡——课堂心理沟通的最终目的

    心理平衡是师生在进行心理沟通后达到的最高心理境界,主要表现为每个学生因感受到自己受到尊重、信任而产生的一种舒畅欢快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会有助于消释学生心理的矛盾与冲突。

    第一,消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并且是“六人宠爱在一身”,这样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时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应该让每一位学生了解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体验合作、分享的快乐。只有消减学生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才能使学生达到最大的心理平衡。

    第二,消除学生的自卑与自大的心理。

    随着孩子的学习年龄增大,因外部的评价在个体内心的投射,有的孩子会不由自主形成过于自卑或骄傲自大的不健康心理。自卑的学生往往自信心不足,夸大学习任务的难度,对学习有畏难情绪,做事轻言放弃;自大的学生样往往错误估计学习任务的难度,瞧不起别人,眼高手低。这两种学生往往都难以跟教师或其他学生心理相容,也难以达到自身最大的心理平衡。只有胜不骄、败不馁,才会形成良好的心境,才会乐观积极地对待学习任务,取得较好学习成果。

    第三。缓解学生的极度紧张与过分焦虑。

    紧张是人在某种压力环境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情绪反应。适度的紧张可以使人注意力集中,提高思维敏捷性和反应速度,提高学习效率;不适度的紧张则会分散注意力,引起思维迟钝,动作反应减慢,降低学习效率。对焦虑水平研究表明,人处在中等焦虑水平时,行动效率最高;过低和过高的焦虑将降低行为效率。焦虑水平还与作业的复杂性有关。学生在完成困难任务时,焦虑水平最高;在完成较容易的任务时,焦虑水平最低;高焦虑者在完成容易的任务时,能提高成绩;而低焦虑者在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时,能提高成绩。因此,教师首先要分清不同学生的不同紧张与焦虑水平,通过同质学生的小组心理辅导等形式,采用多种方法,因材施教,让所有学生保持学习的最佳情绪状态。还可以通过良好的心理沟通,为学生提供和谐、友好、信任的心理环境,来减缓其紧张、焦虑的情绪。

    没有心理沟通的课堂,往往是淡漠无味的课堂;没有心理沟通的课堂,往往是知识本位的课堂;没有心理沟通的课堂,往往是死气沉沉的课堂。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只有运用心理沟通的心理学机制,实现师生有效的心理沟通,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徐晓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