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5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3199568
小组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2期
小组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的概述

    (一)概念界定

    小组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的心理需要选择学习、生活和交往等相关的心理问题进行课题研究。在探究过程中整合人力资源,创设民主、和谐的育人氛围,师生互动互助,交流与分享,充分发挥师生的聪明才智。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树立心理求助意识,获取心理保健常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处理一些心理问题,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

    (二)特征阐述

    1.主动参与性

    小组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学生生理、心理和思维和接受能力等特点,开展小组探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使学生自乐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学生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主动参与寻求答案。小组探究就是小组成员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

    2.多边合作性

    小组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注重师生、生生、组际之间的多边活动,注重合作探究过程中的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强调合作探究过程中真实体验的交流等等。

    3.实践多效性

    小组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是围绕一个现实性、实践性较强的主题,展开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建立合作的学习关系,营造合群、乐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强的适应能力,深厚的感情等;学生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人,有利于培养责任感,进取心,参与欲和自信心等;拓展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开阔眼界,丰富体验等等。

    二、行动的策略

    (一)小组探究组织策略:革新辅导组织,整合人力资源

    小组探究在学生的互助交往中有着很大的优势,小组成员相互信任,相互帮助,每个成员充满信心,使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成为可能。但在我们实际辅导中,小组合作往往是热热闹闹,好看不中用,成为一种形式。几个人头一“聚”,讨论不讨论一个样,“领头羊”说了算,教师蒙上一句,“你们小组的智慧,还超过了我,了不起!”。这还好,时常就有“独坐静思者”(我觉得跟他们讨论没意思,还不如我一个人思考的好)、“自我保护者”(我的想法不让他们知道,待会老师叫他们说,他们把我的想法说了,我怎么办)、“担心者”(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他们,他们会笑话我的;我把我的真实想法告诉他们,他们说出去了,怎么办)等等。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但没有互助的作用,而且还会造成对学生心理的不良影响。怎样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有效的尝试:

    1.随机组合,“满月”解散

    每月的第一周为小组组建周,采用数字抽签分组、动物抽签分组、拼图分组等方法随机分组。打破班内勾心斗角的小团体,消除个别学生在以往分组时不被人选的尴尬,消除学生眼中教师的操纵意识,扩大学生的交际面,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

    小组的组合,在变动中要稳定。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每个组一般是根据学习一个主题的内容和组员的融洽情况来定,长则一个月,最短的要两个星期。“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我们把握的原则,这里所说的分,是指处于组合期间集体行为的解除,形散神聚。

    我们欣慰地看到,这种随机组合,“满月”解散分组的形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它可以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学生变得善于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交流。

    2.共定规则,重在自律

    在小组合作中,每个成员不仅要自觉执行小组集体的共同约定,而且要能理解这种共同约定,形成共识,化为内在需求和自觉的行动,这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也是从“从动”到“主动”的合作过程。例如,“茶花组”的互助规则为:齐心协力,各尽其责,互助互爱,死守秘密,认真倾听,参与讨论,意见不同,多多商讨,茶花香,多品味。

    在合作的情境中,学生一般表现得较有信心,有安全感,不担忧失败,其内部动机得到较好的激发。

    3.分工明确,合作互助

    有分工,才会有合作。每组有组长、记录员、录音员、记时员等,商议好各角色的具体任务。每隔一段时间,成员进行角色互换,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成员在探究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验。

    4.小组辅导员,采用聘用制

    聘用本组成员认为最信任、最好的科任教师为该组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双方议和,签定聘用合同书,按合同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权利。其中,合同书最重要的一条是,学生有权解雇不称职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实践证明,这实际上是师生关系的革新,双方都吃“斤两”,它有利于师生平等相处,互尊互爱,使双方都珍惜交流学习的机会。教师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促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小组探究内容选择策略:针对学生心理需要,捕捉辅导内容

    学科课程是具有科学性的社会经验和自然经验,是一种“了解→体验(应用)”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恰好与其相反,是一种“体验→了解”的课程。如果探究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学生不感兴趣,不能积极、主动地探究,辅导效果就不佳。因此,在实践中我们针对学生心理需要,捕捉辅导内容。

    1.捕捉与学生心理发展相关的内容

    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的过程,是个体不断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表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表现出不同的等级和层次,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其必须解决的问题。如,如何提高记忆力,如何使用大脑,如何培养自信心,异性如何交往,班干部应具有哪些心理素质等等。

    2.捕捉与学生心理问题相关的内容

    选择此类问题,学生可以认识到心理问题的危害及产生的原因,掌握排解心理困惑的办法。如,害羞的问题,嫉妒的问题,自卑的问题,逆反的问题等等。

    (三)小组探究辅导策略:珍视小组探究过程,注重心理互助

    小组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在辅导组织形式上整合人力资源,更重要的是优化小组探究过程,互动互助,相互促进,充分地发挥师生的聪明才智,改变以往“要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的被动局面,把学习过程转化为学生的需要,实现学生自觉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化。实践中,我们主要使用以下几种策略:

    1.创设民主、和谐的人性化辅导氛围是小组探究的前提

    “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师生的真情流露,心灵的交融。心理辅导,是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一切都依赖于彼此信任、民主、平等、和谐的辅导氛围。现在大部学生见了班主任还是像老鼠见了猫似的,这样能“心灵交融”吗?很显然,必须创设和谐的辅导氛围,一方面,教师树立新型学生观,从自身做起,置身于学生之中,与学生平等相处,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另一方面,向学生渗透民主、互助的意识,使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共同进步。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努力进行自我角色转变,注重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着力打造一种安全、信赖、温暖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倍感亲切,使小组探究的运作成为可能。 (刘义员)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