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助人中自助 在互助中成长(1)
来自现实的思考
在成长中,每个学生都会遇到一些困惑、挫折,而学生的求助意识较为淡薄,即使有求助行为,其对象往往是同伴,但同伴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助人能力令人担忧。如何提高学生的求助意识,增强同伴助人能力,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总目标。但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形式,不能够深入学生的心灵,不能切合学生的实际,教育实效不能令人满意。比如,内容与方法缺乏整合;忽视学生的体验、行为转变及能力提升;活动方式不能引导学生有效参与等等。探索能改变学生认知与行为的教育方式,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尝试运用参与式、知行并重的心理互助教育方式,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起到良好的作用。
解决思路及基本着眼点
心理互助教育方式从学生心理问题的相似性及其自发助人的愿望出发,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借助一些心理个案,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当事人,其实质也是分析、帮助自己。在此基础上,创设真实的情境,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学生积极参与的互助活动中,达到认知水平的提高、情感的体验及态度行为转变的目的。
我们以学生群体心理发展阶段及问题为中心,以参与式为基础,知行并重,强调体验与心理调适,调动学生助人的愿望,增强求助意识,在团体氛围中促进学生心理的成长。这种教育方式的提出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以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及问题为中心
中学阶段正处于人生从“动荡不安”走向成熟的时期,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心理上的急剧发展,加之家庭教育及社会竞争的影响,给中学生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和困惑,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是了解把握学生心理的过程,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按照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中学生主要面临同一性形成与角色混乱的矛盾冲突,同一性的问题是学生阶段特点。此外,学生的人生观问题及价值取向,还有人际交往与学习问题,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
二、互助是目的也是手段
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及生理发育的相似,其心理发展也有共同之处,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独立感增强,渴望别人理解,很想了解异性。同时,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呈现相似性,由于这种相似性的存在,引导学生分析别人实质上也是在分析自己。
助人是学生自发的一种愿望,在助人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并提高他们帮助人的能力,营造良好的同伴氛围。在助人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体验当事人的情感,分析其问题的原因,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一些正确的判断。这不仅是情感的培养,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矫正自身的行为。
三、强调知行并重,发展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我们注重学生认知的转变,但又不能停留在这个层面。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体验与调适,而这种体验与调适需要一个真实的情境,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发认知冲突,在体验中促进行为的转变。行为改变是“知识—态度—兴趣—尝试—评估—巩固”的过程。
四、关注群体发展,在团体氛围中成长
心理互助教育是一种群体的教育方式,在互动的过程中能促进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如在分析个案时,学生以帮助人的身份参与进去,与当事人一同感悟,在体验时能看到别人的内心世界。一位学生说:“看到某当事人那么‘帅’,还为自己的相貌自卑,我这点问题算不了什么,问题不在于外表,而在于我们的观念、态度。”这种教育方式是建立在助人的前提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助人与自助,因而是一种德性的熏陶,是认知的教育,理解的教育,体验的教育,知行并重的教育,它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加,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一种需求。
基本做法
心理互助教育方式一般包括心理调适与训练、心理助人与互助、心理成长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又都有其自身的目标和相应的活动。
一、心理调适及训练
本阶段的目标是引导学生走出自我中心,学会移情,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增加学生间的互动,创造良好的群体氛围。阶段目标的达成主要是通过一些心理训练,促进认知的转变,为助人与自助打下基础。
1.价值观念训练
价值观是我们关于事物具有不同价值的看法、观点或观念体系。某种价值观一旦形成对个人认知与行为具有经常的导向性。教师帮助学生澄清价值观的方法很多,如讨论、个别作业和团体作业、两难问题、敏感性训练、游戏以及个人日记与交谈等,我们主要是通过虚拟体验、价值澄清等活动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念。
虚拟体验 请学生拿出一张纸,写出认为重要的五样东西,写好后,再请学生逐一划掉,只保留一个。在这种虚拟的失去体验中,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
价值澄清 澄清反应是指教师抓住个别学生的某种态度、志向、目的、兴趣及活动的实际时机,作出适当而简短的语言反应,以促使学生对自己所说所为做进一步的省察与探讨,达到澄清或养成价值观的目的。
此外,还可以通过魔术商店、理想拍卖会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并且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不能简单否认别人的价值观。
2.共情指导——心理换位
共情就是能体会当事人的内心感受,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这是心理咨询最核心的特质,也是人际交往中极为重要的方面,是助人的基础。
移情培养 移情一方面是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另一方面能在更高级的意义上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及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处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因而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只有学会移情,能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时,才能真正真诚地去帮助别人。移情培养的具体方法有:命题作文、听故事、引导理解、续编故事等等。
角色扮演 心理学认为,借助外部模仿可以体验他人内心的感受,外部模仿越多,内心体验越深。
情绪猜猜看 准备一些纸条,上面写出一些情绪内容,如高兴、忧伤、愤怒、悲痛等,请一些学生表演,另一些学生根据表演者的动作、表情进行猜测,从而提高学生的情绪感知能力。
3.心理调适
心理调适的指导贯穿于整个心理互助的活动中,这里通过一些专题教会学生一些方法,既是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也为他们帮助别人提供一些方法。
理性情绪 心理学家早就注意到认知的不协调、不一致或者认知的冲突将导致情绪问题的产生。情绪不是由某一激发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因此对于我们的许多情绪困惑,关键是发现当事人的认知偏差,并通过一定的途径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这样才能更彻底有效地改变不良情绪。
心理体操 心理学认为,精神与肉体不可能同时处于两种对立的状态,内心紧张时,呼吸和肌肉也处于同样的状态。通过肉体的放松可以降低精神的焦虑与紧张,而使自己心静如水。心理体操主要包括呼吸放松、肌肉放松和放松想像几个方面。 (邓庆民)
在成长中,每个学生都会遇到一些困惑、挫折,而学生的求助意识较为淡薄,即使有求助行为,其对象往往是同伴,但同伴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助人能力令人担忧。如何提高学生的求助意识,增强同伴助人能力,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总目标。但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形式,不能够深入学生的心灵,不能切合学生的实际,教育实效不能令人满意。比如,内容与方法缺乏整合;忽视学生的体验、行为转变及能力提升;活动方式不能引导学生有效参与等等。探索能改变学生认知与行为的教育方式,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尝试运用参与式、知行并重的心理互助教育方式,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起到良好的作用。
解决思路及基本着眼点
心理互助教育方式从学生心理问题的相似性及其自发助人的愿望出发,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借助一些心理个案,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当事人,其实质也是分析、帮助自己。在此基础上,创设真实的情境,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学生积极参与的互助活动中,达到认知水平的提高、情感的体验及态度行为转变的目的。
我们以学生群体心理发展阶段及问题为中心,以参与式为基础,知行并重,强调体验与心理调适,调动学生助人的愿望,增强求助意识,在团体氛围中促进学生心理的成长。这种教育方式的提出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以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及问题为中心
中学阶段正处于人生从“动荡不安”走向成熟的时期,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心理上的急剧发展,加之家庭教育及社会竞争的影响,给中学生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和困惑,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是了解把握学生心理的过程,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按照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中学生主要面临同一性形成与角色混乱的矛盾冲突,同一性的问题是学生阶段特点。此外,学生的人生观问题及价值取向,还有人际交往与学习问题,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
二、互助是目的也是手段
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及生理发育的相似,其心理发展也有共同之处,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独立感增强,渴望别人理解,很想了解异性。同时,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呈现相似性,由于这种相似性的存在,引导学生分析别人实质上也是在分析自己。
助人是学生自发的一种愿望,在助人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并提高他们帮助人的能力,营造良好的同伴氛围。在助人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体验当事人的情感,分析其问题的原因,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一些正确的判断。这不仅是情感的培养,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矫正自身的行为。
三、强调知行并重,发展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我们注重学生认知的转变,但又不能停留在这个层面。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体验与调适,而这种体验与调适需要一个真实的情境,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发认知冲突,在体验中促进行为的转变。行为改变是“知识—态度—兴趣—尝试—评估—巩固”的过程。
四、关注群体发展,在团体氛围中成长
心理互助教育是一种群体的教育方式,在互动的过程中能促进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如在分析个案时,学生以帮助人的身份参与进去,与当事人一同感悟,在体验时能看到别人的内心世界。一位学生说:“看到某当事人那么‘帅’,还为自己的相貌自卑,我这点问题算不了什么,问题不在于外表,而在于我们的观念、态度。”这种教育方式是建立在助人的前提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助人与自助,因而是一种德性的熏陶,是认知的教育,理解的教育,体验的教育,知行并重的教育,它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加,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一种需求。
基本做法
心理互助教育方式一般包括心理调适与训练、心理助人与互助、心理成长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又都有其自身的目标和相应的活动。
一、心理调适及训练
本阶段的目标是引导学生走出自我中心,学会移情,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增加学生间的互动,创造良好的群体氛围。阶段目标的达成主要是通过一些心理训练,促进认知的转变,为助人与自助打下基础。
1.价值观念训练
价值观是我们关于事物具有不同价值的看法、观点或观念体系。某种价值观一旦形成对个人认知与行为具有经常的导向性。教师帮助学生澄清价值观的方法很多,如讨论、个别作业和团体作业、两难问题、敏感性训练、游戏以及个人日记与交谈等,我们主要是通过虚拟体验、价值澄清等活动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念。
虚拟体验 请学生拿出一张纸,写出认为重要的五样东西,写好后,再请学生逐一划掉,只保留一个。在这种虚拟的失去体验中,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
价值澄清 澄清反应是指教师抓住个别学生的某种态度、志向、目的、兴趣及活动的实际时机,作出适当而简短的语言反应,以促使学生对自己所说所为做进一步的省察与探讨,达到澄清或养成价值观的目的。
此外,还可以通过魔术商店、理想拍卖会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并且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不能简单否认别人的价值观。
2.共情指导——心理换位
共情就是能体会当事人的内心感受,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这是心理咨询最核心的特质,也是人际交往中极为重要的方面,是助人的基础。
移情培养 移情一方面是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另一方面能在更高级的意义上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及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处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因而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只有学会移情,能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时,才能真正真诚地去帮助别人。移情培养的具体方法有:命题作文、听故事、引导理解、续编故事等等。
角色扮演 心理学认为,借助外部模仿可以体验他人内心的感受,外部模仿越多,内心体验越深。
情绪猜猜看 准备一些纸条,上面写出一些情绪内容,如高兴、忧伤、愤怒、悲痛等,请一些学生表演,另一些学生根据表演者的动作、表情进行猜测,从而提高学生的情绪感知能力。
3.心理调适
心理调适的指导贯穿于整个心理互助的活动中,这里通过一些专题教会学生一些方法,既是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也为他们帮助别人提供一些方法。
理性情绪 心理学家早就注意到认知的不协调、不一致或者认知的冲突将导致情绪问题的产生。情绪不是由某一激发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因此对于我们的许多情绪困惑,关键是发现当事人的认知偏差,并通过一定的途径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这样才能更彻底有效地改变不良情绪。
心理体操 心理学认为,精神与肉体不可能同时处于两种对立的状态,内心紧张时,呼吸和肌肉也处于同样的状态。通过肉体的放松可以降低精神的焦虑与紧张,而使自己心静如水。心理体操主要包括呼吸放松、肌肉放松和放松想像几个方面。 (邓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