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5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199459
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http://www.100md.com 2005年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6期
     对学生施行心理健康教育,只限于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者还应该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各种活动,多渠道交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在活动中不仅可使学生开动脑筋、丰富想象,而且可激发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训练学生的技能,培养学生的性格,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较大发展。在体育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发展水平,坚信“学生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坚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并且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加强心理学和业务知识的学习,重视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利用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体育教学中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融洽的师生关系对教育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会逐步加强,他们内心需要别人的尊重与认可,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不应以教育者自居,不应采用强制的手段来推行自已的意志,要认识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相当的关注,跟学生交朋友,交谈学生喜欢的话题,尽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使教师与学生在心灵上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

    教师与学生每一次平等、友好的交谈,都会得到许多有助于工作的信息,会逐步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会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为以后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奠定基础。

    2.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体育教学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出发点,所有的课程计划都应随学生的需要而展开。

    体育活动是学生普遍喜欢的活动,有益的体育活动能在给学生带来快乐的同时,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体育活动可分为竞争性与非竞争性。不同的体育活动可起到不同的心理效果,如竞争性体育活动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较量,而且是心理水平的较量,是参与者智慧、意志、情感和技术水平的全面体现与较量。在集体竞争活动中,还要求参与者协调一致,思想意志和感情高度统一。竞争性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非竞争性的体育活动可以减轻学生的紧张与焦虑,让学生获得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国内外运动心理学专家一致认为,体育活动对学生自信心发展有积极的影响。通过研究与日常生活体验可以证明,经常体育活动的学生对自身运动能力的自我评价比平日缺少体育活动的学生要高得多。

    对一些特殊情况的学生,如:肥胖、运动能力偏差、残疾,还有遭遇失败而丧失信心的,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正确的心理输导。如:心理放松操、个别谈话、榜样教育等,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调整好心态,从而消除心理压力。

    4.体育课程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体育课程设计要体现灵活性、多样性和开放性。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环境和教学条件,依据学生的兴趣、需要,选择适当的时间,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课程设计要体现系统性、递进性。如不同年级的学生参加同一类型活动,要随年级的提高,活动内容和水平需要逐步加深和提高。一般年级愈低,活动水平、层次愈低,以便让学生从玩中学;年级愈高,学生认识水平愈高,如若让学生进行低水平的活动,学生的活动兴趣会降低。因此,只有系统地安排好活动课程,才能使零散的活动序列化,才能保证活动的育人功能的实现。

    总之,体育教师应该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本文获全国第三届“健康杯”征文三等奖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坛市洮西中心小学)

    编辑/陈 虹 王 策 (许战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