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5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199460
心理暗示与课堂教学
http://www.100md.com 2005年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6期
心理暗示与课堂教学

     心理暗示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它是指在无对抗情绪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产生影响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学家洛扎诺夫曾说:“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组织起来。”如果我们能在教学实践中巧妙地运用心理暗示,给学生施加各种影响,创造各种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个人的潜力,使之达到充分的自我发展。那么心理暗示就会成为满载课堂教学信息的时代列车,带领学生高速奔向理想的目的地。

    借环境暗示强化信息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暗示的环境之中,许多活动从本质上说都是人们无意识地对外界环境的各种暗示所作出的反应。社会习俗、校园环境、教室布置等都可以给学生以不同程度的暗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营造某种场景、氛围来感染学生,如围绕课文内容组织课前的参观、访问或课后的游览、调查,运用电教媒体的光、声、像手段, 创设课堂情境等等。

    如《长征》一课的教学,为了让学生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四句诗,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电影《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片断。电影画面上盘旋的五岭、险峻的乌蒙山、激流拍岸的金沙江、寒气逼人的泸定桥,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当时形势的险要、环境的恶劣,体味到红军长征的艰难与困苦。

    用语言暗示提供信息

    在教学中,我们用得最多的就是语言暗示,教师通过说话时语气的变更、语速的变化、语音的高低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对学生施加具有积极意义的语言暗示,例如:“太棒了!你还有其他的想法吗?我想请你说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看法吗”、 “你们肯定能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适宜的语言暗示会带给学生自信,形成一个巨大的心理磁场,推动学生去努力思考、探索和创造。

    体态暗示传递信息

    体态暗示即教师用体态语言(眼神、表情、姿势、动作和距离等非言语行为)对学生进行暗示。体态暗示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功能,能起到感染、传递、调控、激励等多方面的作用。往往教师的一束目光、一个手势、一种表情,就能使学生心领神会,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很精彩时,教师可以竖起大拇指表示赞许;当学生在做小动作时,教师可以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走到他的身边,摸摸他的脑袋表示提醒;当学生答错题时,教师可以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凝视,一个微笑,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尊重、鼓励和期待,这些体态暗示往往比语言交流更能收到“无言之教”的奇效。

    旁逸暗示潜移信息

    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往往能有意识地运用“旁逸暗示”的教学艺术,收到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旁逸暗示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然地引入带隐喻性质的事例、资料或自身的生活经验等,看似节外生枝的闲聊,实为旁敲侧击的暗示,最终使学生恍然大悟。

    如教授《惊弓之鸟》一课时,在学生说出寓意前,我绘声绘色地讲了一个故事:在战斗中,朱德率领的部队英勇顽强,屡战屡胜,每次都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敌人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又一次战斗打响了,敌人听说又是朱德率领的部队,个个闻风丧胆,结果朱德率领的部队不战而胜。学生听完故事,不由自主地大声说:“敌人就像惊弓之鸟!”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接受了教师的旁逸暗示,很自然地理解了课文寓意。

    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无心”的心理暗示,能在学生心灵不设防时,将教育教学要求悄悄潜入学生心灵。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会运用各种委婉曲折的心理暗示,于不经意间给学生加以疏导和启迪,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单位: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教研室)

    编辑/于 洪 (陈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