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5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3199423
冰山下的心结(2)
http://www.100md.com 2005年3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7期
     “要是好好的人哪里会那样做,我觉得他会……会……”女孩说不下去了,但是意思我已经明白了。

    接下来,我解释了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露阴癖”的变态行为,说明这种人就是要通过恐吓对象(一般为女孩)的恐惧表情和行为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和快感。女孩认真地听着,并不时提一两个问题,到我讲完的时候她已经显得如释重负了。

    “那么要是我不叫不逃,像压根没看见似的,他就会觉得没意思了?”

    “你真聪明。这样也不会给你造成精神上的伤害了。”

    女孩现在似乎已经对我完全信服。后来,她又主动对我讲了一些更早时候的事情:“大概还是在初中的时候,有一次我和另外几个女生一起到同学家里去玩,在她家里发现了一本讲日本军妓的书,那里面的描写实在是太暴虐了,那样的描写我是第一次看到,实在是太暴虐了,我真的受不了……”她痛苦地紧闭双眼,并且身体开始微微地发抖,似乎不愿意再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那种暴虐的景象总是闪现在我眼前,从那以后好长时间我夜里都会做噩梦。”

    听了她的这段叙述,我忽然觉得自己像是一个沙雕艺术家,而我现在正在进行的这件作品就在我的刀铲的挥舞下逐渐显出端倪:女孩在她的青春初期,在她的生理刚刚发生巨大变化、性意识刚刚萌动、心理不断激荡的时候,接触到了这样“暴虐”的性描写,这无疑对她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和沉重的包袱。女孩一个人背着这个沉重的包袱走了许多年,在她不堪重负的时候,又恰好遇见了有“露阴癖”的人,这件事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可能有一定影响,对她而言更比“压在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这个人并没有对女孩有什么实质性的侵害,但是女孩“恐惧”的潜意识依然存在,并把它投射到了父亲身上。这种“恐惧”的根源在女孩听到“父亲强暴女儿”事件时才完全显露出来。

    我把这层层分析对女孩说了,她一边听一边频频点头。

    “这些事你和别人讲过吗?”

    “没有,我想尽量把它们忘掉。”

    “但是你并没有真正忘掉,而是越来越痛苦。就好比你走在路上,看见一堆脏东西,你并没有像别人一样抬腿迈过去,而是想挖土把它盖上,眼不见为净。结果你虽然看不见脏东西了,但是你知道它还在,于是再挖土,再掩埋……最后土堆越来越大,你反而抬腿也迈不过去了。”

    女孩对我的这个比方很感兴趣,她思索了一下,说:“那我该怎么做呢?”

    “你自己觉得呢?”我笑着启发她,“你现在讲出来心里舒服些了吧?”

    “的确舒服一点儿了……哦,我以前怎么没有想到和别人讲一讲?”

    “向别人诉说可以让别人帮你分担痛苦,还可以帮你出主意。另外,你也可以从好的一方面来看待这件事,既然遇到了这件事,那何不坦然地接受,就当是长知识、长经验,以后如果再遇到的话也可以正确处理。我们常常说,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就像……”

    “就像硬币有正反两面!”她兴奋地打断我,“老师,我明白了!”

    我是一个坏女孩

    辅导工作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是终于要走到成功的终点了。可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隐隐有些放不下,总觉得好像还有什么事情没有解决。就像一幅拼图,眼看就要完成了,可是最后一块总也找不到,有所缺憾。这一块“拼图”在哪儿呢?

    直到不久后的一天,女孩的父亲打电话来向我致谢,我才突然间顿悟:女孩的恐惧为什么单单“投射”到与她关系融洽的父亲身上呢?这就是那最后一块拼图!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又约女孩见了一次面。

    “我想再和你谈谈,你说你开始怕你父亲是什么时候的事?”

    “就是最近啊,怎么了?”女孩有点儿不解。

    “当时你和你父亲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吗?你想想看,你为什么不怕你的男同学,也不怕你的男老师,就单单怕你父亲呢?”

    “这……”女孩有点犹豫,“老师,我一定要说吗?”

    女孩终于说出了她心中的秘密:原来前一阵子父亲生病住院,她常常去照顾父亲。有一次去的时候不巧,恰好父亲在小便,女孩在无意中看到了父亲的私处。她忽然间意识到自己慈爱的父亲也是一个男的!这种突如其来的想法瞬间击蒙了她,并使她从此以后一直在心里和父亲别别扭扭。

    拼图终于完成了。从这幅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女孩在最初受到性暴虐描写的侵害和有“露阴癖”的男人的恐吓之后,心理极度恐惧;她把这种恐惧深深地埋在心里(压抑在潜意识当中),在再一次看到男性的私处(自己父亲的)时,这种恐惧苏醒了,并且投射到父亲身上,造成她对父亲的怕。这种怕不仅影响了女孩的学习,而且更是造成她自杀的真正原因!

    “我觉得我是一个坏女孩。我爸对我那么好,可我就因为看到了他的……就觉得他会……要是别人肯定不会这么想的。”女孩低垂着头,难过地说。

    从硬币的另一面看问题

    现在我已经看清了整件事情的脉络:女孩的问题是一环扣着一环的,而关键就是她的自我评价———“我是一个坏女孩”。只要帮助她改变了这种消极的想法,整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你觉得‘要是别人肯定不会这么想的’,那么你和别人有什么区别呢?”我启发她,“别人有和你一样的经历吗?”

    “没有。”

    “假如别人有和你一样的经历,也一定会和你的想法一样,觉得自己是个‘坏女孩’吗?”

    “可能会和我的想法不一样。”

    “你觉得别人会怎么想?”

    “我不知道……应该是比我的想法好吧。”

    接下来,我给女孩简要介绍了心理学中的“ABC”理论,说明对同一事件的看法(认知)不同,人所产生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反应也不同。“就像我们前面说的,事情总是有两面性,就像硬币有正反两面。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坏女孩’,是从硬币的一面看问题而得出的结论:你觉得看到男性的隐私是不好的,尤其是自己所尊敬的慈爱的父亲的,看到了就觉得自己不正经,思想不纯洁。这是你从道德观方面进行的认识。那么,为什么不试试看从硬币的另一面看问题呢?”

    “从硬币的另一面看问题?……”女孩若有所思。

    “这样你或许会得出另一种结论。你想想看,假如你父亲生病住院,需要人来照顾擦身,别人都不在,只有你,那你怎么办?”

    “别人都不在……那只好我去照顾他了。”

    “可是擦身时你还是会看到的呀,你不怕吗?”

    “可他是我爸,又在生病……”

    “对呀。这个时候,你的亲情就超越了常规禁忌,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坏女孩’了。因为你觉得你是因为要帮助父亲、照顾父亲才看到的,没有什么不正经、不纯洁。”

    “可这次我不是因为给我爸擦身才看到的呀?”女孩还是有点儿想不通。

    “但是你是为了照顾父亲而不巧看到的啊!”

    “我知道了,这就是另一种更好的结论!”女孩兴奋起来,“我以后也要多试试这种方法,学会从硬币的另一面看问题……”

    看着女孩雨过天晴般的笑容,我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

    点评

    这是一个危机干预的案例,女孩为什么要自杀?学习成绩不理想所造成的压力仅仅是一个浮在表面的诱发因素,那么,内心深层的原因是什么?辅导教师以应有的洞察力,层层深入,追根寻源,聚焦问题,最终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女孩遇到这些事件都会陷入危机。除了错误的认知,我们还可以思考的是,“我是一个坏女孩”这个观念从何而来?其实,这与女孩错误的思维方式密切关,当她面临应急事件时,往往更多的是看到消极的一面,很少看到积极的一面,“糟糕至极”的非理性想法非常突出。辅导教师在咨询过程中,强调看“硬币的两面”,就是为了帮助当事人建立辩证的思维方式。

    本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心理辅导是一项相当深入细致和艰苦的工作;洞察人的心灵,不仅需要精熟的技术,还需要用正确的思维方式,需要克服主观偏见,更需要在咨询过程中,不断自我否定、反馈调整,以逼近问题的本质。

    (点评人:吴增强,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作者单位:上海市彭浦中学)

    编辑/于 洪 (温颖娜)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