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6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199267
关注教师的生命自觉(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1期
     失落的不仅仅是生命……

    2005年5月,某中学的张老师自杀身亡。张老师是学校里的优秀青年教师,她以一贯勤勤恳恳的工作作风,以及一直处于上游的学科成绩,博得了同事的好评。今年,张老师接到一个基础较差的班级,当时她就觉得心理压力特别大,本着“勤能补拙”的想法,她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四处寻找教学资料、想方设法挤时间辅导学生,只希望在期中考试中出现奇迹,但是事与愿违,她所教的学科成绩并不理想,在期中总结大会上,校长点名批评了张老师,第二天就传出张老师自杀的消息。

    花一样的年华该有着多么美好的前景,同是教育工作者,真为张老师如此年轻就放弃生命感到惋惜和痛心。

    2001年4月,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68所中小学2292名教师的检测结果显示: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患有“心理疾病”。

    这些触目惊心的报道告诉人们:教师队伍的心理现状不容乐观。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其心理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叶澜老师在《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一书中这样写道:“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完善自己时,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换而言之,没有教师队伍心理素养的提高,就没有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没有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振兴富强。站在这样的角度,笔者呼吁:关注教师的心理素养,关注教师的生命自觉!

    何谓教师的生命自觉

    所谓教师的生命自觉,就是指教师个体在一定的环境作用下,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愉悦地接纳自我,恰当地控制自我,主动地设计自我,能动地完善自我,把握自身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与学生一起健康成长,实现教师个体的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内在的统一。

    一个有着生命自觉的教师应有如下心理特征:

    1.正确地认识自我。通过自我比较、与他人比较等方式认识工作中的我、生活中的我,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2.愉悦地接纳自我。平静而理智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在工作、生活中扬长避短,喜欢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产生自豪感、愉快感和满足感。

    3.主动地设计自我。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为自己描绘成长的蓝图,勾勒“理想自我”。

    4.恰当地控制自我。正确对待工作、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并逐步掌握对待挫折的有效方法。

    5.能动地完善自我。整合多种资源,提高现实中的自我,缩短“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距离。

    谁使教师生命自觉失落

    教师是平常人,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会使他们情绪波动;教师是角色人,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会使他们在生活的舞台上感到紧张和焦虑;教师是特殊的劳动人,他们的劳动成果要受到社会、家长的品头论足。因此,导致教师生命自觉失落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对教师的评价停留于外在价值。传统的社会评价常常以“红烛”、“人梯”、“园丁”来比喻教师,赞扬其默默奉献、牺牲自己、照亮别人的崇高精神。但这种赞扬并没有涉及到教师职业劳动对教师本人现实生命质量的意义,教师感受不到从事这一职业而带来的内在尊严和欢乐。在这种观念下,教师职业的尊严与欢乐,主要取决于他人的外在承认和给予,取决于教育的结果而非过程本身。以致于“张老师”等教师因付出巨大努力却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内心感到烦躁、压抑、苦闷、痛苦,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同时,社会上对教育质量的认识存在狭窄化、短期化的问题,表现为把艺体教育的价值仅定位于看得见的参赛得奖,把学科教学的价值仅定位于摸得着的考试成绩的提高上。在这种观念下,教师拼命地抓名次、抓分数,久而久之,教育中的情感逐渐被流放,教育中的理想逐渐被泯灭,他们机械地工作,木讷地生活,成了教育生产的机器。

    2.对教师的管理方式停留于外在束缚。纵观教育管理的发展,从经验型的管理到科学型的管理,管理方式的变革,曾带来学校管理效益的提高。但由于科学型管理重视的是权力、机构、规章制度,忽视了人本因素、社会文化环境,体现的是“重物轻人”的价值观,“产品生产式”的简单管理形式,制约着教师只能按章办事,扼杀了教师的主体意识,扼杀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由于科学型管理强调的是“计划性”、“服从性”的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忽视了教育的情感性、复杂性、灵活性、创造性,体现的是制度控制,利益驱动(量化评估)功能,致使教师的劳动为了充塞应付管理者的要求而成为一种形式,教师对事业成功的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没有得到弘扬。

    3.教师缺乏提高自身心理素养的意识和能力。受传统的“教师观”的影响,教师们大都认为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就是要提高学历层次,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却很少有教师想到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大多数教师对主动提高自身心理素养的意识处于混沌状态,即使个别教师意识到心理素养的重要性,由于自身没有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经验,所以,又不知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

    4.教师缺少对自我生命成长的关注。“教师是精神生命的创造者”是一至理,这一至理有两层含义:教师是学生精神生命的创造者,同时又是自己精神生命的创造者。许多教师“为人师”、“为人子”、“为人父(母)”,心中装满了学生、家人,惟独没有自己,这似乎是一种精神,其实是教师“自我”的流失。缺乏对生命本质、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认识,就很难关注自我生命的成长。

    唤醒教师的生命自觉

    关注教师的生命自觉,是一个社会、学校、教师自身都要不断努力的庞大、长期、系统的工程。但是任何一种改革都要从自身改起,完全依托外力进行内部的改革是行不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校管理在唤醒教师生命自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笔者建议:

    1.刚性和柔性并济。刚,即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组织一个系统正常有序的运转依靠的是制度。尤其是在初始阶段,一切没有形成习惯之前,有效的制度是保障。柔,即情感。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能保证系统的运转,而如沐春风的人际环境则是润滑剂。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来自以心换心。交心的途径有多种,如,设立校长接待日,耐心倾听教师的心声,给教师倾诉的机会,给教师以亲切感;发现并欣赏教师的每一个闪光点,给教师以被认可感;换位思考,经常想“假如我遇到这样的学生……”“假如我的家人病了……”,站在教师的立场与他们沟通,给教师以温暖感……刚柔并济是一种管理策略,同时也是一种心灵境界。近年来,我校在“以情感维系人,以魅力感召人”的管理思想引领下,尝试了柔性的管理方式——书面沟通。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我们对教师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当教师有心理困惑或难言之隐时,我们就及时地送上一封委婉深情、催人奋进的问候信,或长或短,传递我们对教师的关爱,给教师以心灵的温暖,为教师构建和谐的心理空间,从而以积极的情绪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由于书面沟通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拓展了管理者与教师沟通的空间,使心与心的距离拉得更近。多次与教师书面沟通的实践使我们觉得这是一种教师乐于接受的柔性的交流方式,在管理工作中值得一试。 (钱丽君)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