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6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3199183
影响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探析(2)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3期
影响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探析

     四、家庭的压力状况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个家庭面临的众多因素会使家庭形成各种压力,而这些压力可能会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造成家庭压力状态的因素主要有家庭氛围、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背景等。

    首先,家庭的不良氛围产生的心理压力会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水平。研究发现,家庭气氛——表现在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儿童的焦虑、抑郁之间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有严重的家庭冲突但并未离异的家庭比已经离异了的家庭对子女的身心发展更为不利。长期处于不良氛围下的家庭充满冲突、愤怒、攻击,家庭中人际关系缺乏温暖和支持,家长常常忽略子女的需求,甚至表现为将愤怒迁移至子女,形成对子女的虐待和忽略。这种家庭氛围下长大的儿童要不停地去适应具有威胁性和紧张性的家庭环境,易导致儿童生理机能的失调。这种家庭不能给儿童提供重要的自我调节技巧,使儿童在社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不能获得有效地社会支持,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难以很好地处理与情感有关的问题,易使儿童形成怀疑、逆反、对抗的人格特征。

    其次,家庭经济状况作为影响家庭生活压力的直接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子女在营养、培养、升学方面比较优越,会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而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子女则相反。同时,同龄人之间存在的攀比现象,也会加重这些孩子的心理负担,使其产生自卑等不良心理状态。

    由于家庭中父母的受教育状况直接影响家庭的收入水平,因此,经济地位不同的父母的教养行为与教养观念也常存在着差异。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父母强调儿童要顺从、尊重他人、爱整洁、少惹麻烦;他们多采取专制型的教养方式,乐于控制儿童,对儿童使用权威并经常使用体罚。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父母则重视培养儿童的积极情感、好奇心,注重儿童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他们多采取比较民主的教养方式,尊重并理解儿童,对孩子的情感投入较多,喜欢与儿童进行言语交流,经常给儿童讲道理,较少采取体罚,但却常采用心理惩罚。这种教养行为与教养观念的差异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最后,家庭背景作为一种文化背景会对个体的适应性和身心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由于农村群体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总体上处于劣势地位,所以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发现,农村进城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城市群体。有研究发现,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学生心理问题更严重。还有研究表明,城镇高中生的家庭适应性优于农村学生,焦虑和抑郁症状评分低于农村学生。

    在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种种家庭因素中,弱势群体家庭在一项或几项上居于不利位置。例如,进城民工的农村家庭背景、经济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单亲家庭的婚姻状况、家庭结构;残疾人家庭的遗传因素、经济收入等等,这些都会对其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上述影响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之间并非彼此完全独立,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家庭经济收入水平有直接影响,而这两者又都会影响到父母采取的教养方式。独生子女家庭和城市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常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家庭,而农村的独生子女家庭更少。父母婚姻关系不良的家庭,家庭氛围容易紧张,父母会采用更多的消极教养方式。而且,在遗传上有缺陷子女的父母往往也在经济、教育上处于不利地位。笔者认为,在以上所述各因素之间可能存在如下关系(见图),因此,家长应懂得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和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

    编辑/张宝玲 (陆桂芝 李 响)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