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6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3199189
“蛋糕分配不公”的启示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3期
     2003年11月17日~25日,笔者有幸参加了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课题组在昆明举办的“全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与会期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导师郑日昌教授介绍了部分西方国家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具体做法。

    郑日昌先生在美国留学期间,在美国某一州的一所小学五年级听了一堂关于“如何对待公平”的心理教育课。该课由美国的一位老教师完成。上课铃声响起,教师手里拎着一个很小的蛋糕走进教室,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是老师的生日,老师要请同学们吃蛋糕。”学生们听说老师要给大家吃蛋糕,喜出望外,顿时活跃了起来,用期待的目光盯着老师手里的蛋糕和刀、叉……

    出乎学生意料的是,老师却将蛋糕一分为二,且一大一小,只给了坐在第一排的两个女学生。得到蛋糕的两位女生自然美滋滋地吃了起来。其他学生却像炸了锅似地嚷嚷起来。

    由此,师生间展开了对话:

    师(面对全体学生):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这不公平,为什么只有两个女孩子吃了蛋糕,我们大家都没吃着?

    女生(分得小份蛋糕):老师,我和同座的蛋糕也不一样啊,她的大,我的小,这也不公平。

    师:今天老师做得不够好,好多同学都没吃上,你们当然不高兴。那么,你们是怎么想的,你们又打算如何解决?请你们分组讨论一下,20分钟后咱们共同交流。

    学生们对此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开始分组讨论,讨论的气氛自然非常热烈。刚一开始,吃到蛋糕与没吃到蛋糕的学生持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但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们的意见逐渐趋于一致。20分钟后,学生们有了解决的办法,并在课堂上进行了交流:

    女生甲:分到蛋糕的学生是我们女生的代表,要不然全班每人只能分一小点,多没意思。

    女生乙(分得小块蛋糕):这么分蛋糕没什么错,不管怎么分,总会有大有小,多点少点没关系。

    男生甲:平时老师对我们男生也很好,今天只给女生吃也没错。

    男生乙:原来老师还给我们男生吃过巧克力呢,今天没吃上蛋糕以后还说不定还能吃别上的呢。

    男生丙:我们组也没意见,不就一小块蛋糕吗?没吃上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师:大家都没意见?

    学生异口同声:没意见!

    师:好啦,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生活中到处都存在不公平,人们总会遇到不公平的时候。当自己遇到不公平的时候怎么办呢?多数还得要靠自己去解决。

    然后老师在黑板上写“如何对待不公平”,再写下活动提纲、活动目的等。郑日昌教授说,老师和学生手里都没有课本,老师似乎也没写教案,但课上得非常生动、有趣。

    这堂课给我们的启示:

    1.体现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正确对待不公平”,但教学目标的实现是以充分尊重学生为前提的,尽管受教育者是小学生,但在教师心目中,小学生与成人享有平等的人格权,小学生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者。因而,教师采用了民主的教学方法,先引领学生接触不公平,感受不公平,向学生检讨蛋糕分配存在明显的偏差;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对待不公平,这些都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人本思想;而学生讨论的过程其实就是心理调适、心理变化的过程,即对蛋糕分配不公的现状由心理不平衡转化为心理认同。

    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突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美国到处都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如贫富不均、种族歧视等。教师用蛋糕作为教学的媒介,它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儿童的心理,用分蛋糕不公平现象刺激儿童,使儿童对讨论“如何对待不公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激烈争论,收到了积极的教育效果。因为教师所选取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曾经经历过或感受过的生活片段,如在家庭中他们或许曾经遭遇过这样的不平等,当这种生活片段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已经学会调用已有的经验加以解决。学生个人生活经验不同,解决问题的的思路必然存在差异,教师的高明之处恰恰在于积极引导两种不同的思想在讨论、体验中发生碰撞,最终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蛋糕分配不公虽然是生活小事,但蕴涵在其中的公平或不公平,却凝结着社会心理的一般特性。即不公平将会伴随每个人的一生,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不公平的品质,学会战胜因不公平而带来的烦恼,必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作者单位:宁夏石嘴山市第十六中学)

    编辑/于 洪 (张胜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