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6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3199162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心理组织技巧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4期
     组织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是心理组织和活动组织,前者是人的组织,后者是事的组织。心理组织的中心内容是激发学习动机,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笔者把心理组织的内容从操作角度分为三部分:英语课上师生的情感交流、英语课上学生的安全感、英语课上的激励启发。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谈一谈具体的操作。

    1.英语课上师生的情感交流

    关于教学的情感目标以及外语教学的情感交流已有许多研究成果,近年又提出“寓情感教育于外语教学之中”,所以,本文从知觉投射机制谈谈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投射属于认识中的情感筛选,即将自己喜爱的东西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以认识。它的机制在于把自己的特性、感情、态度等看作或转嫁为别人所具有。比如,当你觉得甲喜爱你,实际上你对甲的喜爱投射到了甲的身上;当你认为丙很讨厌你,实际上是你讨厌丙。据此,教师应从两方面为师生的情感交流打好基础:(1)仪表、言行的良好示范,尤其是要表现出对教学的信心和责任感,处事耐心、对人公平、不迁怒和急躁,从而给学生以良好投射的起点。(2)体谅学生、信任学生,尤其是体谅差生的情感。这类学生家庭对之冷淡,社会对之嫌弃,如果教师不爱,那他们的正常情感有什么出路呢?如果能体谅学生,信任学生,则教师自己也就有了良好的投射起点。

    2.英语课上学生的安全感

    安全感指保证学生上英语课时不胆怯,不感到拘束或压力。它有两个根据:首先教学过程不单是认识过程,也是心理变化过程;并且认识的效果常取决于心理的变化。所谓“和谐的教育”和教学法发展的情感倾向,都是为了适应安全感的需要。其次认识活动以积极的智力活动为前提,积极的智力活动来自创造性的思维;要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富有安全感的心理环境。由于满足需要的、肯定的情绪都是积极的、增力的,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的。相反,不能满足需要的、否定的情绪则是消极的、减力的,能降低人的活动能力的。因此,在恐惧的情绪下是不可能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况且,外语教学要求教会学生听说读写,而听说读写又是语言的运用过程,因情境不同而千变万化,非常富有创造性。学习英语如果缺乏安全感,自然会束缚创造性而影响教学效果。但是给学生形成安全感的技巧,却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以及不同的人而进行变化,这里从三方面谈一般性做法。

    (1)分析学生的心理动态,掌握认识活动的发展

    人的心理活动是动态的。课堂上学生的心理状况也在不断变化。教师要善于透过学生的言行表情,分析他们的心理动态,引导他们的情感向有利于认识活动的方向发展,所以教学法要求上课之初先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来。有一些教师误认为那会浪费时间,因此一上课就抓紧,反而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一节课之中,难免不发生“意外事件”,此时,教师就应以避免多数学生的心理波动,而予以“淡化”处理。此外,对于学生的要求,从课时目的到教学活动,都要富有弹性,就像猴子摘桃子那样,使大家“跳一跳”,都可能“摸得着”。与此同时,教师一方面要严格要求,言必行,行必果;一方面还要耐心和蔼,尤其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化,以求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2)师生齐参与

    首先是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自觉地成为课堂的一员,虽然课堂活动要靠教师组织,但教师不能高高在上。在课堂上教师不妨以自己是否有参与感来衡量学生是否有安全感,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重在参与。同时,学生也要人人参与教学活动,有些学生总怕自己做不好,担心别人笑话自己,在英语课上不敢大声地回答问题或者练习口语,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人生有许多活动,站在边上当观众时,感到危险可怕,可你一旦参与其中,心里反倒安全了。

    (3)适当改错,逐渐准确

    改错不仅是对学生操练听说读写的一种干扰,并且因它具有评价性质还起着一定的惩贬作用。英语课改错的机会特别多,所以教师必须慎重对待改错,见错就改的做法,常常会使学生说不完一句话,读不完一句书,这当然不会有安全感。当代教学法理论认为,既然表现为中介语言的错误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教学中不必见错就改。我们从教学实际出发,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有重点地改错。对于非重点的东西,不妨放过一些。关于外语知识、技能的

    准确性,可以先求近似,然后逐渐准确,避免因改错频频而使学生丧失安全感。

    3.英语课上的激励启发

    激励和启发是互为因果的心理状态,没有激励难于产生启发,没有启发难于落实激励。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激励和启发的技巧和形式很多,大体有四方面:

    一个“激”:激发兴趣,打开启发之门。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可以启疑难、涨情绪、开心扉、动灵机、接暗示、发毅力。人们在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时,总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愉快的情绪体验;相反,在从事不感兴趣的活动时,总伴随着一种消极的、厌烦的情绪体验。因此,抓住学生的“有感而发”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两个“抗”:抗挫折,抗思维定势。在外语学习中挫折常有,尤其是测验、考试之后,不少学生会因成绩不好而动力下降。所以要经常的培养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分析具体受挫原因,如记不住,不敢开口,基本语法概念不清楚以及测验失误等,分别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思维定势指先前思维活动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了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种准备状态。人在解决一些新的问题时,采用一些已掌握的、熟悉的方法有时就会出现困难。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思维趋向,不时用问题或活动加以引导,要训练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和辩证地分析问题。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可能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语句,比如:I believe you .(我相信你说的话)I believe in you .(我信任你)两句结构相似,学生如先掌握了其中一句,在听到另一句时,就有可能按先学的一句去理解,从而造成过度概括的错误;或者为了分辨其异同而“深思”下去。这时教师就可进行语内对比,对比要简明,不宜多做分析讲解。

    三个寻:寻疑点、寻异点、寻争点。疑点一般不是语言本身的疑难,而是制造一个悬念或设置一个疑问以诱导学生进行思维或进行思考。实践中常以提问、猜测引起,异点则是语言本身的差异。由于同点可自然迁移,而不致失误,异点就必须寻找准确,然后通过对比等方式解决。争点指学生理解时可能产生的争论点。

    四个变:变练的形式,变进为退,变被动为主动,变照顾中的合作为合作中的竞争。变练的形式指练习不要单纯采用问答或笔头作业形式,而应将画、唱、演、论等形式穿插使用。变进为退指学生不适应新教材时,可大胆后退,退到能适应的起点,其思维活动自然可以得到激励。变被动为主动指多设计一些运用外语的情境,让学生活动;也指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意见或反馈改变教学活动,从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照顾式的合作为合作中的竞争指打破班级授课制里“齐步走”式的合作,引进竞争机制,进行球类比赛似的竞争,引入竞争机制,往往便能不激自励,不启自发。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兰化三中)

    编辑/张宝玲 (任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