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6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199083
高考焦虑症的成因、对策及引发的思考(2)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6期
     大肉或营养品会抑制大脑活力,反而对考生不利。同时还要进行适量的体育活动,比如打打球,跑跑步等,对于考生缓解脑力和体力上的疲劳,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个别焦虑程度特别严重的考生,建议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四、引发的思考

    随着高考焦虑症现象的升温,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的社会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

    (一)到底谁得了高考焦虑症

    高考在即,望子成龙、盼女成风的家长们的“参战”热情和紧张程度丝毫不亚于考生,有些家长甚至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要么表现出过度关心:每天大鱼大肉,买来各种各样的补品,生怕孩子营养跟不上,还不忘嘱咐孩子:“这是特意为你做(买)的”;他们煞费苦心地从各种途径“淘”来“可靠消息”、“灵丹妙药”以助子女成为考场上的“黑马”;甚至有的父母还相信所谓的“开光神笔”、“及第神符”等迷信物品,花高价购买,心甘情愿上当受骗。要么就表现得过于紧张:亲自为孩子制定各种复习计划、在孩子的床头贴上倒计时警示、孩子多休息一会儿就严词提醒:“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有心思玩儿?!”还有的父母一听到高考焦虑症肋刚陆大敌,整天把“高考焦虑症”挂在嘴边,生怕自己的孩子也有类似的症状。殊不知,父母们煞费苦心所做的这一切,给考生带来的更多的是压力和不良的心理暗示,使得本来只是处于正常压力范围的考生也变得焦虑了。

    北京某医院曾对300名患有高考焦虑症的考生做过抽样调查,发现80%的考生焦虑是由于受到了家长紧张情绪的影响;无独有偶,上海某研究机构在该市6所高中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子女参加高考前有焦虑心态的父母比例居然高达85%,这些数据表明,父母对高考的焦虑程度对考生有着直接而且是重要的影响作用。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源自父母对高考的不正确认知,认为考上大学是孩子惟一的出路,另一方面也反映现在的父母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有思想、有个性、具有一定独立性和处事能力的人来看待,没有给孩子充分的自我成长空间。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而且长远来看会使孩子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渐减弱,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因此,父母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和鼓励,不过多地去干涉孩子,并一如既往地在生活上给与悉心的照料。要让孩子懂得,人生有些考验是一定要自己去经历的,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度过这个考验并获得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积极地去面对。

    (二)高考焦虑症的升温,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当前的教育制度下,高考的确是一条向最大多数学生提供公平机会的有效措施,但是,也容易造成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而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不仅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心态.对于青少年正确应对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挑战以及以后的人生发展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学校过分注重应试教育的结果,不仅可能导致人格素养、责任心、“人际交往等许多重要心理健康教育环节的缺失,使得学生把分数作为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惟一标准,从而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高考的焦虑度。

    因此,无论从那个方面,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应该给与高度的重视。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成立心理咨询室、开办心理咨询辅导专栏等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在学校层面上采取具体措施减少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做法,比如取消大范围公开学习名次、按成绩排座位、树立倒计时记分牌等等。从小处做起,在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也注意鼓励并培养其健康人格,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百年树人”的层面上,积极推进“健康学校”的建设。

    (三)高考焦虑症折射出的社会思考

    每年的高考社会各界都会给予十分的关注,新闻报道、报刊炒作、网络帖子等随处可见。诸如今年的高考气氛如何紧张、今年的高考升学率预计会有什么变化等等的文章比比皆是;对高考状元和考上名校的考生进行大肆宣传、表扬甚至高额奖励,面对于高考失利的考生则少有安慰鼓励之辞。一些政府部门早早就对高考生额外开设各种绿色通道,这些都在无形之中增加了考生和家长的心理压力,再加上对高考焦虑症的不正确或片面认知,也容易盲目夸大患有焦虑的人群,造成不必要的紧张情绪。因此,就社会而言,应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建立积极的、正面的舆论导向,从考生、家长、学校及社会的各个层面,传播对高考的正确认识,加强对高考焦虑症的预防与对策探讨,为考生创建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从而减少高考焦虑症的发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大学教科院)

    编辑/张宝玲 (袁 蕾)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