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6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3199033
把窗户打开,让阳光进来(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3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7期
     班主任不免会碰到一些调皮、任性、偏激、甚至有偏执型倾向的学生,这些学生的表现是:经常顶撞各科老师,好争辩,喜欢对别人指手划脚,受到批评,不分场合、不顾分寸顶撞,颇有顺我者服帖,逆我者反击的气势。但学生尚处于可塑性较强的阶段,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不能随便去断定一个学生的人格品质,因而我称之为有偏执型倾向的学生,怎样打开他们心灵的窗户,让师爱犹如阳光射进他们的灵魂,帮助他们克服人格障碍,走上健康的人生之道,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多方了解,究其成因心窗

    (一)家庭教育缺陷,长幼情感障碍

    1.幼时溺爱,深留遗憾。T.帕金斯认为:“家庭是制造人格的工厂。”俗话说“三岁看到老”,看什么?主要看人的;基本素质萌芽状态及发展潜力,值得注意的是幼儿的负面因素将成为制约其未来发展的“致命”弱点。原因中有一点就是家长教育方法不当甚至“放纵”,那种在娇宠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诚实、善良、与人共享、自我约束这些最基本的人格素养。

    乙教育分歧,渐成隐患。在许多家庭教育中,父亲和母亲所扮演的角色往往走向两个极端。据统计,65%的父亲没有做到经常与孩子沟通。另外,父亲们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要想树立父亲的权威地位,就只在关键时刻参与教育。这种权威教育方式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缺乏自信心,往往以说慌自卫,变成既怯懦又不诚实,性情非常不安定,重者成为神经症。另一种结果是打骂成性;既不怕打也不怕骂,在家挨打受骂,出门打人骂人,性情变得暴躁。

    (二)教育评价片面,师生情感对立

    1.成绩下降,厌倦学习。自信心是一个人在做事时的主观心理状态,学生有信心,做事就有劲头;相反,如果没有信心,遇到问题就会产生焦躁的情绪,时间一长,会不思进取,自暴自弃。日本教育家田崎仁在分析学生成绩差的原因时发现,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由于缺乏自信造成的。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以学习为主,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知识程度加深,竞争对象增多,学业负担加重,学习态度端正与否很快会在成绩上表现出来,在自信心上把持不好的学生,就会出现厌学情绪。更严重的是产生一种与教师的距离感,总感到教师看不起自己,进而滋长出敌对心态。

    2.多次批评,引发对立。青春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对于即将来临的成人世界,学生们是带着自己的眼光、自己的理解。初中生已开始具有强烈的成人意认,渴求独立、平等、公平,已有的或多或少的知识储备、角色转换足以使他们开始重新认识和质疑父母、家庭、学校、教师。一些学生由于在校表现引起教师和同学的不满,教师出于责任心多次对其进行教育时,就误解为教师是故意找茬,看不起自己,觉得处于受管制、被约束的地位。他们会变得具有攻击性,更爱扰乱课堂、影响他人,任何教育、辅导、帮助都听不进去。

    (三)现代环境复杂,个体身心受损

    1.良莠文化,误导认知。青少年对文化艺术鉴赏的能力较低,对精华和糟粕的区别能力弱,心理上又好奇,会去探索一些新奇的、另类的事物,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泥潭。一些学生厌学后,想通过上网玩游戏寻求刺激,如《传奇》等群体打斗游戏,还有一些警匪游戏,比如《反恐》,不仅影响学习,更严重的是性格上受到好斗、好争执,追求刺激的负面影响。

    2.交友不慎,沆渣一气。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心理学家卡根认为儿童从出生到5岁,其心理发展以父母的影响最为重要,下一阶段对儿童个性形成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同伴间的交往。古代“孟母三择邻”的故事说的就是孟母怕孟子跟不好的人学坏。有偏执型倾向的学生,很容易“物以类聚”,与校内的其他问题少年接触,彼此沆瀣,气,互相影响,互壮不良,厌学、泡网吧,迟到、早退、反感主流教育,更为严重的是结交一些社会上不务正业的人,最终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

    (四)个性特征,问题主因

    1.生理特质,影响情绪。偏执型人格障碍倾向的人敏感多疑,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常无端猜疑受人伤害,不能宽容他人的过错,遇事常片面理解,容易产生成见,有极强的报复心。这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温柔顺从的情感,从来不会“就事论事”,很难用讲道理的方式解决问题,总把教师对其行为的批评,理解为对他人身的攻击。在一定程度上与他们的脑神经活动不平衡有关,另外内分泌腺分泌荷尔蒙过多也是其中的一个生理原因。

    2.成长经历,身心受损。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受到心理伤害,美国心理学家艾吉兰教授指出:“在心理上受过伤害的儿童,在其成长中所遭受的思想和心理阻滞,甚至比在肉体上受过伤害的儿童更大。因为心理上的伤害是对儿童自尊心的破坏。”外向的孩子如果在心理上经常受到伤害,他们就会以攻击性行为、残忍性行为、报复性行为、破坏性行为、恶作剧等心理问题行为来向外界发泄内心的不满。

    二、积极探究,持久渗爱,沐浴阳光

    (一)情感投资,拉近距离

    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领域的过程。班主任要用自己的情感,肯定学生表现好的方面,使之产生满意、愉快、赞赏、尊敬等内心体验。

    班主任可给学生写信,把一些好的、有启迪作用的妙句画上美丽的图案送给学生;讲他们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告诉他们哪些方面还需注意。在这样的文字往来之中,改进学生,提高学生。教师要把自己对学生的爱,融人到日常教育的细微处,让学生从内心体验到爱的光亮;把对学生的爱化作春风细雨,滋润他们干枯的心灵;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爱,让阳光般的温暖照亮学生。

    (二)技巧谈话,消除隔阂

    杰拉德认为:“不健康的人格有一些相似的原因,他们常常不能让别人了解他,最终.他自己也不了解自己。”因此,让学生把心窗打开是辅导的关键。心理学家莫勒比恩有一个公式值得借鉴:感情表露=7%的言词+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在进行个别谈话时,教师亲切、真诚、自然的表情,不仅有利于消赊学生的紧张心理和对立情绪,而且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怀与爱护,从内心萌发和增强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

    为此,教师应在办公室没人的情况下与学生单独交谈,注意说话时的语气,要像朋友一样慢慢切入话题,以消除学生的对立情绪。当教师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后,要做好倾听者,让学生把心中的不满和迷惑全说出来。要知道,当他们愿意和你交谈 (李小文)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