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7年第1期
编号:13198799
发生认识论视野中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2)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月5日 李振武
第1页

    参见附件。

     乐”和“听起来比较美的声音”,在听这些音乐时,会表现出高兴的情绪并伴随身体的反复运动。2岁时,婴儿能静下来认真倾听音乐,并出现合着音乐节拍的“舞蹈”或身体运动。此外,也有研究表明,婴儿有绝对音高的感知能力,6个月以前婴儿已能辨别音乐中的旋律、音高、调性以及转换模式的差异。上述的研究表明,0~3岁时,婴儿的心理美感与生理快感难以截然分开。这一时期儿童的审美能力主要来自于遗传得到的普通感知能力,他们还没有审美态度。因此,我们可以说,0~3岁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还处于前审美阶段。

    2.幼儿期(3~7岁)——审美心理萌芽阶段

    幼儿期的儿童一般都已进入幼儿园,开始学习简单的绘画、音乐、舞蹈、体操、手工等。他们一般都有了明显的审美偏爱,能接受美的事物,如彩色的图画、漂亮的玩具、优美的音乐和欢快的舞蹈等,而对颜色、形状单调的事物不太感兴趣。5~7岁时,大部分幼儿能区分美丑。年龄较大的孩子还开始有了一般的审美标准,并且一部分年龄较大的幼儿表现出了审美理想的萌芽。在角色表演活动中,幼儿喜欢扮演形象较好、正义、勇敢的正面角色。同时,幼儿也喜欢动画片、电影、故事中美好的事物,愿意接受好的故事结局,一般不愿意接受悲剧的结局,这表明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还没有悲剧感。5岁左右的幼儿在演奏、唱歌、绘画等方面有很大发展,在审美评价能力方面,已能采用一般的审美标准,评价同伴和自己的作品。

    这一时期,幼儿的审美心理开始真正萌芽,一部分幼儿开始有了一般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和审美评价能力,这说明3~7岁的儿童已形成了最初的审美心理结构。但是,这时幼儿的审美偏爱是非艺术鉴赏水平上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极其简单、肤浅,审美理想主要是从自我的需要出发加以考虑,且较单一,审美评价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还处于较低级的水平。

    三、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的建构——家园合作共促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的发展

    审美是一种快乐愉悦的心理活动,由于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对他们的审美教育应遵循:自愿性原则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