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7年第2期
编号:13198750
欺负卷入儿童的归因特点及教育建议(2)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第2期
     (二)不同类型儿童归因认知的原因解释

    以道奇(Dodege)为首的社会信息加工学派认为,欺负儿童存在社会认知的缺陷或者偏见,他们更多地倾向于对他人的意图进行敌意性归因。我们的研究支持了这一结论:正是由于欺负儿童在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时,把别人的无意所为也更多地做出敌意性归因,导致更多的攻击性行为的出现。这也进而解释了儿童欺负身份的形成。

    本研究还发现,受害者及欺负/受欺负儿童不能正确地识别出别人的行为意图,对他人行为意图的认知与一般儿童相比存在着差异,并且欺负/受欺负儿童在意图认知上得分最低。这可能由于受欺负儿童长期受人欺负,把别人无意的伤害也看成是故意所为;而欺负/受欺负儿童由于经常欺负别人,又被人欺负,所以常从自身经验出发来解释别人的意图,即把别人的无意所为也知觉为故意挑衅,对别人的意图认知能力也最低。而一般儿童由于社会化程度发展较好,社会认知能力较高,因此,即使在线索模糊的情况下大部分儿童也能正确归因。

    另外,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小学儿童对模糊线索的认知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09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