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7年第5期
编号:13198591
2007心理健康教育论坛追记(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2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第5期
2007心理健康教育论坛追记

     2007年3月24日~26日举行的“2007心理健康教育论坛——台湾心理辅导技巧展示与工作坊”落下了帷幕。这次我赴京参会,感想多多,追记数语,写成随笔,愿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向教育部领导代表面陈三点意见

    3月24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刚一结束,出席会议的教育部信息技术中心主任陈海东先生就立即和各省、地市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进行座谈,我也应邀出席。在周红五老师第一个发言之后,我向陈主任面陈了三点意见:

    我认为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解决三个“地位”问题:

    第一,辅导教师的地位问题。许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满腔热情而来,心灰意冷而去,为什么?是因为自己的身份、角色、地位、贡献均处于模糊状态,名不正言不顺,干得不明不白、窝窝囊囊。从身份上说是心理辅导教师,但是没有这个编制,一所两千人的中学,应该配几个在编心理辅导教师也没个说法;“持证上岗”,持的不是国家统一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证书”,而是杂七杂八的“地方粮票”,难怪许多老师纷纷去考“心理咨询师”的“国家粮票”,但“心理咨询师”和“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是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职称系列,一个高级教师拿了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证,您说他是高级职称还是中级职称?角色上,说是专职教师,但却被校领导看作是“工作负担轻”的人而被派去兼做教务员、文秘、档案员甚至文印员等等;地位上,奖金最低,收入最少,晋升职称却不知道归何系列,评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等等荣誉大多无缘;贡献上,心理辅导教师做起工作来真是无底洞,但是有谁看得见、说得清、认得准?一周的工作量应该如何计算?如何考评心理辅导教师的优劣?都是一笔糊涂账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6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