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7年第9期
编号:13198426
再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构共建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第9期
     摘要:本文提出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构共建的命题,是基于对当今时代挑战的基本认识与考察。在强调个性发展的今天,注重对学生自我实现的关切,帮助学生及时解决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排释来自个体内部和外部的心理压力,努力促使他们形成乐观、进取、坚毅的生活态度,可以进一步体现德育在满足自我精神成长方面需求的能力,能增大德育在学生情感生活中的张力。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同构共建

    近年来,很多学者、一线德育工作者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问题发表了不少观点,笔者也曾撰文(刊载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8)试图阐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问题。直到现在对于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可以同构共建,理论界都是存有争议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既是一个老命题,更是一个新问题,我们提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构共建,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是学校道德教育的规范与学生的道德素质的不一致性。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学生学习道德规范并通过实践逐渐将社会规范及价值准则内化成为自己的道德品质,是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人格、道德行为的综合体现,而道德教育中的规范仅仅是工具,学生的道德素质才是目标。

    二是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非全传性。道德品质不可能像科学教育那样原封不动地传承,忽视学生的心理状态、忽视学生的个人情感和体验的道德教育方式,非但不能使学生将道德认识提升为道德信念和理想,反而会引起学生对道德教育的反感和厌恶。

    三是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情景依赖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固然可以采取说教、灌输或行为规范的训练方法,让他们了解社会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形成初步的认识,但是学生只有在自觉或不自觉成为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和体验者的过程中,才能自然地表现出他们对特定问题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态度。因此,以情为教育载体的道德教育才具有启发性、诱导性、熏陶性和感染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41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