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8年第4期
编号:13198163
初中生宽恕与容纳对攻击性的影响(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第4期
    

    摘要:本文采取内隐联结测验(IAT),测量初中生的内隐攻击性,同时结合问卷对其外显攻击性、宽恕和容纳他人水平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宽恕、容纳与内隐攻击性没有必然联系;宽恕对敌意认知和生理攻击具有一定抑制作用,而容纳则对敌意和愤怒存在负向影响;宽恕和容纳对言语攻击的影响相对不明显。最后对宽恕和容纳与外显攻击性的关系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宽恕;容纳;攻击性;内隐;初中生

    一、问题提出

    攻击性是影响个体行为特别是攻击和欺负行为的重要心理变量。长期以来,研究者对攻击性的描述多局限于敌意认知、愤怒情绪和攻击行为等外显层面,探讨的是外显攻击性。当前,个体无意识的、自动化的信息加工过程受到社会认知研究者的重视。1996年Chen和杨治良等的开拓性研究表明,个体具有内隐攻击性,至此将攻击性结构拓展到无意识层面。因此,对攻击性概念的界定应同时包括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

    宽恕和容纳是两个与攻击具有相对意义的概念。长期以来,宽恕被神学和宗教所倡导,用以教化受害人,促其消解复仇和怨恨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抑制攻击、维持社会稳定的积极意义。陆丽青总结以往研究提出,对侵犯者的消极反应减少和积极反应增加是人们宽恕时的特征,是受害者从愤怒、憎恨、回避、疏远、恐惧等消极反应中解脱出来,并对侵犯者产生谅解、关注、接纳甚至情爱等积极反应的一个过程。可见,宽恕是个体对自我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的积极建构过程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413 字符